资料图。 新华社
“中国是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这些老年人刚退休没多久,他们有更强烈的愿望去完成人生目标甚至为社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生活状态作为基础。”近日在2022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上,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吴玉韶强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要提高老年人的主动健康能力,就要树立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观念,把健康关口前移到低龄老年人。
北京《工人日报》报道,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进程。十三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增加1300多万人,但是在十四五期间,根据专家预测,中国的老年人将增加5700多万,总数将超过3亿。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人占老年人口55.83%。
低龄老人肥胖较多,4类人群不重视健康或重视程度不够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刘晓红提醒,现在低龄老人肥胖比例较以前增多,会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的问题随之增多。所以这些人要控制体重,要运动。
“在社区当中,一部分低龄老年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按时复诊,还有一部分老人不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葛彩英介绍说,有的老人医保卡都没用过,不看病,不检查,当然不清楚自己的血脂血糖。
葛彩英补充道,有的老人知道自己有病,但是觉得症状没那么重,症状消失了就停药,或者一监测血压血糖正常就把药停掉。“还有的认为现在身体还行,而且是药三分毒,因此知道自己有病也不吃药。”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逐渐衰退、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常常罹患多种慢性病。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的慢性病,总数超过了2亿人。
“随着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口占比的增加,疾病谱发生重大改变,人们最主要的疾病负担正在由急性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病转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2022年第十二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指出,如何解决长寿不健康的问题,提前做好养老健康财富规划,是当下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验。
维护老人身体功能状态,营养和活动非常重要
说到慢性病,有些低龄老年人会说自己一身都是病。刘晓红表示,实际上这些老人有很多轻度的脂肪肝、慢性胃炎,没有影响到个体是不需要处理的。她说,慢性病是超过一年以上发生形态学和功能影响的,并且影响到个体,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慢性病不可治愈,主要是稳定病情。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慢性非传染性、年龄相关性疾病,也叫老年病。因此,刘晓红认为,老年健康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疾病稳定,而是维护老人的身体功能状态,让他们能去做想做的事,因此营养和活动以及维护内在能力非常重要。
老人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在于消化功能下降,肠胃蠕动变慢,患慢性病增加了消耗,如炎症性疾病、急性疾病,恢复期需要的营养量会增加。因此,衰老和疾病重叠,会加重老年人的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跟我们消耗不匹配,营养不良有两种: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刘晓红介绍,营养不良通常是指营养不够和微营养素缺乏,如西北地区吃蔬菜水果比较少,B族维生素会缺乏,有的地方老年人吃红肉少,营养不平衡。
积极涵养健康老龄化理念
北京《光明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在常住总人口中占比超过20%,北京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此之前,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人口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群:健康老龄化人群、常态老龄化人群和病态老龄化人群。其中,病态老龄化人群需要重点防治;健康老龄化人群是社会和个体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常态老龄化人群则充分具备可塑性,也应是老龄化工作的重心。
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足、使用互联网主动获取内容的能力不够等,极易产生误判,甚至落入诈骗陷阱。因此,短期来看,净化网络生态、阻止虚假信息传播、丰富优质健康信息供给很有必要。而从长远来看,则应不断增强老年人群体的媒介素养,通过各种“反哺”计划等缩减代际信息鸿沟。
对于健康行为的坚持,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由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健康的认知和理解也各异,因此健康行为的促进主体,除了老年人自身外,也需要家人、社区及政府等外部力量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