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家庭关系、代际关系,每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代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代人或者多代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社会境遇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其关系具有合作与冲突、团结与疏离共存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代际冲突在现实生活、网络世界多个层面频繁出现。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后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什么时候结婚?科学育儿还是经验育儿?你喜欢的网络圈子,父母了解吗?长辈转发的养生信息,你会打开吗?这些散见于每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处理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背后牵涉到一个家庭乃至两个群体的情感维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
中国《光明日报》报道,学习、工作、生活……到底听谁的?涉及个人成长、发展的问题,家庭成员习惯一起商量来“拿主意”。但很多时候,交流沟通却不是那么顺畅。
“我爸是中学老师,从小学开始,寒暑假我都在补习,很少能出去玩。考上大学后,父母又催着我赶紧准备考研,我不想只天天埋头学习了。从那之后,跟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僵。”26岁的小高坦言,父母一味追求成绩、高强度管理,曾导致他心理压力很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小高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年轻人表示,父母喜欢左右自己的人生。小邱毕业于一所知名院校,从小在学习上没让父母操过心。找工作时,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导,而是进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新媒体策划。“我喜欢新奇有趣的工作,让我每天坐在办公室按部就班,很别扭。”但每次休假回家,父母总是讲某某亲戚的孩子又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试图让她“回心转意”。
“培养孩子这么多年,没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或是进入一家大公司,总觉得不踏实,也担心她以后受苦。跟亲戚朋友讲起来,还有点没面子。”近年来,新业态兴起,很多90后做起了网络主播、短视频up主、文案策划等,这些选择却很难被年长一代接受和理解。
婚恋观、生育观困扰两代人
婚恋、生育观的不同,困扰着两代人。“只要跟我妈打电话,她总催着我找对象,让我在30岁之前结婚,不要像邻居家的姐姐那样‘剩下’。”27岁的侯女士硕士毕业后,来到外省工作,目前单身,为了催她结婚,母亲去年到侯女士居住的地方住了大半年:“她嫌我对自己的事不操心,我俩吵了几次架,她生气回去了,我也没回老家过年。”
选择晚婚、不婚的年轻人,变得多了起来,这让年长一代难以理解。采访中,“三十岁”是一个被频繁提到的年龄。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在此之前结婚,早点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已经退休的李女士说:“我不指望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能早点结婚。但只要一提这事,他就敷衍两句挂了电话。”不少人采取语言督促、安排相亲等方式,试图将传统的婚恋态度传达给子女,但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婚恋观迥异,生育选择也成了代际之间容易引发争吵的话题。“工作压力大,自己都顾不上,实在没有余力养孩子。”“我们那时候生俩孩子,还不照样养大?也没有你们现在这样费劲。”由婚恋、生育引发的冲突,让家庭的温情被冲淡,代际间产生了新的困扰。
幼儿如何抚育,引发意见不合。“医生告诉我,小孩爱出汗,要适时增减衣物。但老人总担心孩子着凉,给包得里三层外三层,为此我们没少争吵。”34岁的周女士,经常因为幼儿照料的细节问题与父母产生争执。
“是吃饱为止,还是适量喂养”“是规律作息,还是困了自然会睡”“是宠着孩子,还是早点树立规矩”……当前年轻一代多是双职工家庭,祖辈参与育儿的比例较高,养育观念不同,成为代际冲突的一大内容。年长一代往往延续个人育儿传统,更多带有经验色彩;年轻一代善于从网络获取知识,学习现代养育理念。经验育儿,还是科学育儿,由此导致的观念相悖、沟通不畅,引发两代人冲突。
数字鸿沟
除此之外,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各年龄群体都有了互联网表达途径和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冲突逐渐向线上扩散。
“新媒体的发展让代际冲突有了更便捷的呈现平台,一些原本隐藏的问题都被公开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琚晓燕说。由于网络的匿名化特点以及较强的情绪感染力,一些普通的话题讨论也被渲染成两个群体的代际冲突。
两代人的网络行为偏好不同。“我爸妈很容易大惊小怪。有时在朋友圈发点个人感慨,他们立刻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最近出什么事了。为了避免误解,只能把他们屏蔽掉。”年轻一代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生活动态,因担心长辈不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选择“屏蔽”或“拉黑”长辈。而年长一代更偏好转发健康养生、“心灵鸡汤”类文章,这类信息却被年轻一代视为冗余、负担,唯恐避之不及。
中青网报道,江苏卫视大型亲子代际相处真人秀《最美的时光》先导片中,一封简短的信给出一个无比残酷的答案,“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其实已不足30天”。迫于生活、工作等现实压力,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人子女的我们应当如何行孝?
年轻一代成长在物质充裕的年代,崇尚独立自主的生活,在对长辈“孝”的同时,更希望能有平等的代际关系,如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相互尊重、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而非一味的“顺”。但很多年长一代,往往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孩子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在孩子成年后,依旧不愿放弃教育和引导的责任,试图继续约束或控制子女。一方是“振翅欲飞”,另一方仍是“紧抓不放”,沟通不畅乃至发生冲突都难以避免。
代际间关注的话题不同,既增加了误解产生的可能,也让沟通的频率降低。几位长辈反映:“给孩子发信息,他一般就回复一句‘好’‘知道了’,自己的事很少跟我们说。”“女儿一般一周打一次电话,问问我们身体怎么样,其他的事,她讲得比较敷衍,我们也不好多问。”
网络沟通出现阻隔。“我在家族微信群中对长辈转发的养生类谣言进行辟谣,他们非但不相信我,反而把我移出了群聊,然后继续转发那些谣言。让人哭笑不得。”有青年网友说,长辈对自己的劝说很排斥,“总感觉亲人会害他一样”。
刚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没多久的宋女士说:“有时候碰到点不会的东西,想问问孩子,他有点不耐烦,说我们什么都不懂,网上的东西不要乱点、瞎转发。”很多年长一代更愿意求助于同龄朋友,或者相信陌生网友的信息共享,几代人之间针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产生壁垒。
年轻一代将不满转移到网络中。“被父母谩骂后如何调整心态”“父母总是打压我,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豆瓣“原生家庭抗争会”小组有12000多名成员,他们纷纷倾诉或反思与父母的关系。
每到节假日,社交媒体上便会出现大量关于“如何怼亲戚”“怎样与‘刁钻’的长辈‘斗智斗勇’”的讨论,引发不少青年网友共鸣,这类话题经常被大量转发、评论。
“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长期浸润在互联网中,相对于长辈更有技术和信息优势。同时,社交媒体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对于老年人的网络群体印象更多呈现负面化。老年人成为数字空间的“弱势群体”,缺少发声的意识和渠道。
代际互动的新可能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为代际沟通和对话提供了新的平台,展现了代际互动的新可能。
社会主体齐发力,弥合“数字鸿沟”,扩大对话空间。随着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幽默的“表情包”、俏皮的流行语,也开始在年长一代中流行,不少人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地学习并使用。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有畏难和恐慌心理,应帮助他们改变思维定式和认知偏见,适应数字化生活。应兼顾社会各群体的需求,提高数字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包容度,注重适老化改造。在技能方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年长一代提高数字产品使用熟练度、使用频率等。在素养方面,提高他们对于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的鉴别力,促进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