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石刻墓门。 中新网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胡旋女》描述的绝美舞姿“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千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是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中新社“东西问”栏目21日发表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专访文章《“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对上述问题作答。
“胡旋舞”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为何成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李进增介绍,胡旋舞最早是在北朝时期,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生活在今中亚地区的粟特人是个非常著名的贸易民族,从东汉直至宋代,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将一些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地区,胡旋舞就是其中之一。据文献记载,这种舞蹈须快速不停地旋转,故名“胡旋舞”。
在唐代,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都颇喜爱胡旋舞,有多方原因。
首先,胡旋舞男女咸宜,且早期多为独舞和双人舞,不需要组织较大的乐队、舞蹈班子,机动灵活,表演方便。
其次,胡旋舞舞姿雄健奔放,与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相契合。在盛唐,人们以开放的心胸对待这些外来文化,凡是优秀的、优美的,都愿意去学习实践。这种社会风尚也是胡旋舞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此外,胡旋舞的广泛传播与普及,也离不开当时两个“超级明星”——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推动。《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晚年肥胖,重三百多斤,走路还需侍卫搀扶,但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时,却如风一样轻盈。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也精通胡旋舞。白居易诗中便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李进增表示,周、秦、汉、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兴盛的时期,这些时期,中原王朝的京畿都位于关中平原,而陇山以北(今宁夏六盘山)的宁夏地区实际上就是周、秦、汉、唐王朝“首都”的北方门户。
秦朝时期,将军蒙恬开始在宁夏平原地带凿渠垦荒。随着军屯和民屯发展壮大,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逐渐繁盛,成为后来周边各民族聚集的“塞北江南”。
汉武帝时期,为保持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巩固,专门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管理措施——属国制度。汉代沿着西北边郡设置了5个属国,每个属国设立一个都尉作为最高行政首长进行管理。属国制度允许区域内的少数民族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这种制度对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唐代的职官制度也表明,汉人对胡人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许多胡人在唐朝做官。大唐民众喜欢穿胡服、听胡乐、吃胡饼、跳胡旋舞,同时中原的许多优秀文化,如丝绸、茶叶、瓷器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产生了广泛影响。
基于这些原因,地处中原王朝边疆、农牧交错带,又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宁夏地区,成为长期以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中华文明与西域文明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不少胡人在这里定居、生活,胡旋舞也由此传入中原,成为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一种体现。
“胡旋舞”发展千年元素是否有所继承
据文献记载,北朝至唐代时期,胡旋舞都是单人舞或双人舞,男女皆可表演。这其中也有些细微差别,男子跳的舞被称为“胡腾舞”,纵横跳跃、刚健有力;女子跳的被称为“胡旋舞”,柔美轻盈。
到了宋代,胡旋舞的舞蹈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独舞和双人舞发展成了集体舞。
但宋代以后,考古学家再也没有在文献中找到对胡旋舞的详细描述。有种推测是,胡旋舞已融合到了当地的民间舞蹈中。
目前,考古学家还无法梳理出胡旋舞确切的演变轨迹,但根据文献和诗词的描述,胡旋舞的舞姿与现今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民族舞蹈较为相似,都包含急速旋转的舞蹈元素。作为一种曾特别流行的舞蹈,胡旋舞的元素很可能已深入民间,融入如今的民族舞蹈。
(编辑: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