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优先”岗位减少、大厂不再“香”......聚焦中国留学生就业新变局
发布时间: 1651229535952 来源: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发布时间: 1651229535952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与2021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同环比均有所下降。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现在就业市场僧多粥少,我们肯定是在优质的人才里面挑选。”中国一家大型民营企业HR表示,“我们不会对出国读研和在中国读研的人才开不同的薪资,除非他的经历非常加分,且匹配我们的职位。比如,我们招聘海外事业部的人士,如果能够使用英语、西班牙语等作为工作语言,或者曾经在海外留学的时候去跨境业务部门实习,工资会比较高。”

“很难仅凭留学经历换取更多的薪水”

今年春招,很多找工作的留学生发现,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黄靖妍表示,她打算先尝试在海外找工作,不过也考虑回中国就业。然而,得到的一些消息使她有些担忧:同为留学生的表姐今年回中国找工作发现,本来本科毕业就可以进入终面的一些岗位,出国读研回来之后连初面都进不去。

除了因为供需因素导致留学生找工作面临困难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多名留学生都表示,目前海归优势在减少,很难仅凭一个留学经历,就换取和中国本科、研究生相比更多的薪水。

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在中国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同比增长33.9%,其中应届留学生人数猛增67.3%;2021年在中国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及应届留学生人数均与2020年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平台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海归优先的职位数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同比增幅分别为-25.4%、-23.5%、-0.4%。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留学生调低自己的薪资目标,但大多数仍然希望薪资能支撑其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生活。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研的张震表示,在广州能接受的月薪标准是7000元(人民币,下同)到10000元,如果是深圳,则希望薪水在8000元至1.2万元之间。

“我会选择回中国工作,我在海外只是一年的硕士经历,比较下回中国找工作优势更大。”张震表示,“我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咨询行业或者社会智库。我了解到咨询公司和智库招聘应届生,本科生起薪是在7000元到8000元左右,研究生会高一些,因此我的薪水会根据这个来确定。”

黄靖妍希望自己的薪水达到税后1万元以上,因为她认为在大城市生活,如果低于1万元,相对有质量的生活难以保障。

“我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很多留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因此一开始对于薪水的要求不算高,反而更在意工作的成长空间、团队的氛围。换句话说,心理上要满足。但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会担忧留不住这些留学生,他们的稳定性不够强。”上述大型民营企业HR表示。

她指出,尤其是疫情影响之下,很多海外大学降低了留学的标准,一些之前没有资质的学生都能很容易找到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要进一步的考察,挑选留学生的学校是否更好。“如果有QS100(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那肯定不会选择QS200。而且只能给到应给的工资,不会增加人力成本去招留学生。”

大厂为何已经“过气”?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避免“过度竞争”成为很多留学生找工作的心态。不止一位留学生表示,他们“找工作不着急”,“今年找不到就明年再找”,“不想要太大的压力”。

这使留学生找工作发生了两个改变:首先,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1年更多留学生开始选择新一线、二三线城市;其次,压力太大的“大厂”,很多留学生已不将其作为就业第一目标。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生黄晓盟表示,拿下大厂实习是不少学生的想法,但她更想迅速地找到自我价值,收获个人成长。黄晓盟表示,体面的职位、不错的薪水、较高的社会认可,这是大厂可以带来的东西。“我之前也有机会去大厂,但是在大厂,可能需要花费好几年,才能接触到有价值的工作岗位。”

目前,黄晓盟已顺利入职北京一家创业型公司,这家公司是她之前就曾经实习过的单位,如今已转正。

在香港浸会大学读研的王一诺(化名)表示,据她的观察,还是有很多留学生想去大厂,但她并不想去。“我认识的一些去大厂同学,很多人遇到裁员的问题,并且不是说因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好被裁员,而是整条业务链被砍掉。这些事情,最近一年我听到了好几次。”

智联招聘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指出,分行业来看,受“互联网大厂裁员”和“双减”政策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行业等招聘需求缩减。

黄靖妍则明确表示,不想去大厂的原因,是不想卷入“加班文化”。“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能占满生活,一定要有平衡。”

上述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指出,留学生对“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工作与生活是否能平衡”,“通勤时间”这三个因素的关注度比2020年提高,可见在薪酬之外,他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体验及与生活的平衡。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求稳”成为不少留学生的心态。智联招聘2021年调研数据显示,三成留学生期望进入国企就业,59%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其中38.3%认为“考公热”近两年明显升温。此外,在企业类型方面,2021年向国企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7%。

HR:与中国行业脱节是留学生“通病”

阻碍留学生找到心仪工作的还有另外一个“拦路虎”,这就是中国和海外的信息差。

部分留学生承认,在外留学后可能会与中国就业市场“脱节”。黄靖妍认为,在外留学一年后,会不太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离开一年,与中国国内信息是脱轨的。”

在一些HR看来,缺乏对中国国内行业的了解是留学生应聘者的“通病”。此外,接受采访的留学生表示,毕业时间和国内春招、秋招时间不完全相符。王一诺认为,因为疫情,留学生可能会错过中国的招聘时间点。

“留学生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应该提前了解校招信息,把握各行各业招聘的时间节点,避免错失最佳求职机会。此外,要抓住应届生的身份,尽快办理学位认证。”上述民企HR还建议,留学生如果想回中国求职,应尽量充实实习经历,最好是有中国国内实习的经历。

(编辑:康博斯)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