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筷入口皆思念 华人年夜饭里叙团圆
发布时间: 1643700352907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643700352907

汤加华人杨鸿姝在自家门前贴春联。武汉《楚天都市报》

除夕夜,是华人群体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

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因为疫情,不少人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到中国、回到故乡,在海外度过的除夕夜里,既包含了他们迎接新年好兆头的美好愿望,也饱含着对祖国和家乡浓浓的思念。

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中国到世界各地,门楹上的新春联、客厅悬挂的红灯笼、随处可见的“福”字……浓浓年味在华人家庭中回荡。

华侨农场的年夜饭:“回味”归侨的光阴

“回中国快60年了,健在的老华侨不多了。今年年夜饭,我们决定一起叙叙旧。”1月31日,罗志华和老一辈归侨除夕夜齐聚太和华侨农场“侨味园”餐厅,共同辞旧迎新,“回味”归侨光阴。

中新社报道,现年57岁的罗志华在云南省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出生长大,父母系印度尼西亚归侨。太和华侨农场自1960年起,先后接纳安置来自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归难侨3798人。

在“侨味园”的年夜饭桌上,菜色充满异域风味:越南的炸春卷、贴软蛋,印度尼西亚的蛋糕、饼干,马来西亚的肉骨茶、白切鸡……

“印尼归侨第一批到这里。”酒过三杯,罗志华说起归侨旧时光。60多年前,他父母变卖家产,带上少许家当,告别不愿选择离开的亲人,搭上“东汉轮”接侨船离开印尼。同年,中国政府为归侨建好住房,并规划土地改造盐碱度,便于归侨耕种。

罗志华拿出几张黑白照片,最早的照片中记录:一群印尼华侨开垦土地,挖渠引水。再后来的照片里,出现了马来西亚、越南等多国归侨,他们一起劳作,唱歌、办游园会……收获水稻、玉米、高粱、小麦。

近些年,归侨又与当地人一道,发展葡萄、柑橘规模化种植。如今宾川有了“中国柑桔之乡”和“南国吐鲁番”的称号,成为盛产水果的地方。生态栽培的葡萄还挂有“二维码”,温度湿度依靠高科技设备实时监控,没待成熟,便在互联网上被订购一空。

前几年,罗志华从未谋面的表哥表嫂从印尼到云南寻亲,“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表哥是在我母亲膝下长大的”。当时,罗的母亲是位古稀老人,表哥近花甲之年。

“表哥一进家门,冲着躺在病榻上的母亲跑去,抱住就哭,哭了6分钟后才开口讲话。”那场景,罗志华终生难忘。“来中国前,表哥以为我们在云南生活贫穷,饭不够吃,有人劝他们多带点美元。”

“来云南后,表哥颇为意外。”从昆明机场到太和华侨农场,皆是高速公路或柏油路。罗志华又带着表哥表嫂到大理、丽江领略中国秀丽风光。表哥感受到了罗志华一家富足安逸的生活,对他说,“你们生活比我们好太多,回来(中国)是对的。”

尤其是,中越通道开河高速公路、昆玉河铁路的建成通车,拉近了冼锦玉与越南亲戚的距离。5年前,冼锦玉回越南探亲祭祖,开车从宾川到中越边境河口口岸,全程均是高速公路。“宾川到河口9个小时,朝发夕至。不开车,也可乘火车。”宾川所在的大理如今也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冼锦玉一家凭借制作越南美食的手艺,在太和华侨农场经营“侨味园”餐厅,年收入约20万元人民币。

2月1日面向海外播出的“相聚在春天”贺岁纪录片,在太和华侨农场取景拍摄。年夜饭上,罗志华特别提及,希望纪录片能向他们在海外的亲人展示华侨农场的巨大变迁。“太和华侨农场建立至今61年,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特别温暖。”罗志华激动地说,“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身份——华夏子孙炎黄儿女。

汤加华人的春节:熬夜看春晚

汤加与北京时差为5小时,是全球率先进入虎年的国家之一。当地时间1月31日下午5时,杨鸿姝在汤加天黑前赶回家。家里,母亲正在准备年夜饭。这是他们在火山爆发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杨鸿姝说,贴春联、写福字、包饺子、看春晚,在汤加过年,这些传统项目一样都不能少。

武汉《楚天都市报》报道,杨鸿姝2019年前往汤加从事中汤贸易工作。她目前的身份是汤加国际贸易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她和母亲、儿子在汤加生活。虽然汤加受了灾,但灾后的第一个春节,杨鸿姝一点也不含糊。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的过年传统,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鸿姝说,这里资源紧缺,像贴春联、写福字的这种纸都是通过货柜从中国运过来的。而她早在火山爆发前就准备好了。

她赶回家前,母亲已在家里准备好年夜饭。她的朋友圈里,也早早就晒出农历新年的元素,一片喜气洋洋。

“马上就要包饺子了,待会还要看春晚……”杨鸿姝说,她在汤加能收到CCTV4,等中国春晚开始,汤加已经是凌晨1时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晚会,她和全家人每年都坚持看完,场场不落。

杨鸿姝家离海边较远,受到的影响也较小。火山爆发后,她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杨鸿姝共收留了7个华侨家庭、2个汤加家庭,加起来共有26个人,加上自己家里的5人。那几天,共有31个人住在自己家中。大部分人在她家里住了两天。

杨鸿姝说,汤加华人华侨约有1000多人,彼此之间互相认识,这次受灾,大家互帮互助。华人很安全,使馆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为他们奔走。

当地时间1月28日中午,由中国本土启运援助汤加物资的两架中国空军运输机运20,降落在汤加首都富阿木图机场。搭载的救灾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净水器、帐篷、折叠床、个人防护设备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等,共计约33吨。

杨鸿姝就在现场,亲眼看到运20从上空飞来时,心里激动万分。目前,由于汤加没有疫情,对防疫监控严格,物资到达汤加需要三天的疫检,这批物资正在办理疫检后通关。

美食为引在年夜饭中了解中华文化

家的味道,才是年的味道。对远在海外的侨胞来说,能回到家乡过年,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和感受。福建晋江东石镇下庄村的侨胞张幸福家中浓浓年味迎面扑来。

泉州网报道,除夕夜,张幸福的妻子蔡月辉准备碗糕、甜粿等年货,小儿子开心地跑来跑去。当远在菲律宾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打来视频电话时,蔡月辉赶紧跑过来和张幸福一起接电话。女儿们向张幸福、蔡月辉展示着她们精心准备的年货。“很丰盛,很齐全,你们真棒!”

张幸福的四个孩子都在菲律宾出生,最大的23岁,最小的7岁。今年,张幸福夫妇和三女儿、小儿子在家乡过年,大女儿、二女儿在菲律宾过年,虽然分隔两地,但“中国年”把大家的心系到一起。“在家乡过年很幸福,很有年味!”张幸福说,在菲律宾工作20多年了,基本每年都会回家乡过年,偶尔不能回来时,他们也会带孩子们到唐人街看舞龙舞狮、采购年货,感受地道的春节氛围。所以,大女儿、二女儿即使独自留菲过年,也很清楚要采购哪些春节年货。

20世纪80年代,张幸福的哥哥张年习高中毕业后,只身前往菲律宾学习、经商。1995年,张年习在箱包材料和配件批零领域开疆拓土、崭露头角。当时24岁的张幸福前往菲律宾协助哥哥做生意。如今,家族生意越做越顺,在同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事业有成,但总难忘家乡。“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我都会带孩子们做一些节庆美食,比如春节做年糕、清明节做润饼菜、端午节做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蔡月辉说,每年回中国,她都会带一些闽南润饼皮到菲律宾,和孩子们一起品尝润饼菜。每一道节日美食,都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门,通过制作、品尝一道道节日美食,孩子们对祖国、对家乡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更深的情感。

“菲律宾这边的学校是3月放假,7月开学,每年假期,我都会带孩子们回到家乡,联系家乡的学校让孩子们学习中文、闽南话,学习华夏礼仪、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张幸福说。

张幸福说,除夕夜,家族亲人会一起围炉吃饭、一起“跳火群”,共同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我希望新一年,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家乡发展更上一层楼,日子红红火火。”

浓浓年味他们这样度过除夕夜

春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浓浓年味,切切乡情。每逢春节,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都会以各种方式共迎新春。

北京《人民日报》报道,地处南半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夏日炎炎。春节至,年味浓。唐人街入口高高的石制牌楼上,“中国城”三字格外醒目。“我爱人是福建人,得为她准备些海蟹、海虾,还有煲汤的乌鸡。我是江西南昌人,少不了南昌炒粉和红烧鱼。”旅阿华人刘芳勇正在采购。出国这些年,他越来越感受到身为华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阿根廷的春节庙会越办越隆重,很多阿根廷民众都喜欢中国文化。”

泰国曼谷,唐人街大红灯笼高挂,各色年货琳琅满目。“这里的春节气氛不输国内。”泰国华侨李桂雄正在办年货,对联、灯笼、茶叶、生鲜……汽车后备厢装得满满当当。“对祖国的思念,越到节日越浓,很想能回去和老乡们喝茶谈天。”因为疫情原因,李桂雄已近两年没能回中国,59岁的他声音有些哽咽。他细细盘算着春节安排,“除夕,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年夜饭,鸡鸭鱼肉都不能少;大年初一,要为长辈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还要给孩子们发红包。”

调面糊,摊薄饼;萝卜、豆腐、肉片等各类菜肴切丝备好……每逢春节,旅居加拿大温哥华的浙江台州人王典奇,总会和家人制作家乡特色美食“饺饼筒”,和当地侨胞、外国友人分享,“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我们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这里,让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好客。”今年这个春节不一般,大年初四,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幕。“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热情期待、真诚祝福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王典奇笑着说。

日本华人李富贵曾是一名导游,疫情后日本旅游业受到冲击,李富贵把事业重心转到了时尚买手方向。如今,李富贵在日本的时尚买手工作做得很红火,“疫情影响,基本上没有华人来日本旅游了,但是大家的购物热情却不减。”李富贵作为时尚买手订单不断,全是身在中国的买家请她订购各种时尚品牌单品。除夕夜,但正好遇到某品牌日本专柜上新,李富贵一直奔走于日本各大商场之间,直到晚上,李富贵说,“刚刚买完东西,准备回家打包发货。除夕夜,和华人朋友简单地吃一顿年夜饭,明天一早排队抢东西呢。工作到新年最后一刻是很正常的,很多人也是这样。”

皑皑白雪覆盖着村子,伴着突然炸响的鞭炮声起早出门拜年——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生活了20多年的南庚戌,至今还时常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如今我远在非洲,大年初一只能通过电话给长辈拜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回国,看看年迈的父母,他们的健康是我最牵挂的事。祝愿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国的亲人们健康平安!”

(编辑:康博斯)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