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北京彩虹天使咖啡馆内举行亲子活动,李绍嬅向小朋友介绍听障糕点师。 南美侨报网特约记者王楠摄
【南美侨报特约记者林飞6月11日报道】在彩虹天使咖啡屋此前举办的四岁生日会现场,一副《蜕变·蝴蝶》的画作非常引人瞩目。这幅画出自咖啡屋听障糕点师傅云峰之手,它也被印成明信片分给更多朋友。
彩虹天使咖啡屋的创始人李绍嬅,2011年从台湾来到大陆,以为只是“匆匆过客”,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培训有听力障碍的青年制作台湾糕点,帮助他们走上“蜕变”的道路。用她的话说:“台湾和内地朋友相互交流、陪伴成长的故事,每天都在咖啡屋上演。”
以“爱”为家,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如果不是四年前开这家公益咖啡屋,作为金融从业者的李绍嬅会身着靓丽的服饰,穿梭于重要会议和办公室,出差可以住五星级酒店,工作之余会关心美容时尚。“这是我曾经的工作生活状态,我的关注点只有自身、家庭和事业。但是现在我不再需要靓丽的服饰和名牌包,我开始关注更多的孩子。唯一不变的是,我依然过着忙碌的生活。”
目前,彩虹天使咖啡屋共有五位有听力障碍的师傅在制作糕点,其中年龄最大的40岁,年龄最小的19岁。李绍嬅介绍:“他们之中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与人交流’,有的认真负责……各有特点和专长。”
四年来,四十多名来自中国各地有听障的人跟李绍嬅学做台湾糕点,但是能够学成并且留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可能就是那些真的没有任何后路的人,才能够坚持下来。所以一旦拉起了他们的手,我就绝对不敢轻易松开。”
“每一次咖啡屋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有人伸出援手,让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关卡。” 李绍嬅表示,大陆志愿者、台湾志愿者等,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在咖啡屋聚到了一起,相互支持,各自出力。“不分地域,不论政见,在咖啡屋就是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最简单的爱,让我留在了北京,留在了咖啡屋。”李绍嬅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1年,因为爱人工作的关系,李绍嬅一家四口从台湾来到北京生活。初来乍到,李绍嬅对生活环境、习惯等多个方面都感到非常不适应,希望尽快回到台湾。
一切改变都从2016年开始,李绍嬅因为需要带着孩子完成一项“作业”,而走进了天云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认识了那里的孩子。
李绍嬅开始每周两天去陪伴他们,当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慢慢地随着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一切似乎变得不一样了。“花得时间越多,投入的感情就越多,就开始不自觉为他们想未来。因为每次都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康复中心,他们与我女儿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一起听故事、玩游戏和演音乐剧,我也会开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离不开,也放不下。”
后来,康复中心被迫搬家,需要更换地点,“从市中心到更为偏远的地方,对他们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是,我们可以在新的地方,做点新的事情。”李绍嬅表示。
李绍嬅想到台湾糕点非常受欢迎,如果能让这些听障孩子有机会自己学习制作糕点,也将为其生活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多可能性。
当时创业最大的困难来源于“信任”。“周围人最大的质疑在于,大家认为我随时都可能回台湾,从商业价值来说开在康复中心的咖啡厅人流量太小了,听障孩子做的糕点会好吃吗?”李绍嬅表示,“听障孩子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对我更加不相信。”
在教授听障孩子们做糕点的过程中,困难不仅仅在于糕点制作方法本身,而是涉及识字、数学和生活认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李绍嬅举例,“糕点买一赠一,这个‘赠’字可能他们就不能够理解,需要一次又一次用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明白。”
接触过李绍嬅的人都会发现,她的表达方式不紧不慢,非常温和。“与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需要足够耐心,隐藏自己的情绪。在他们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不松开他们的手。”
“咖啡屋只是一个桥梁。当他们建立足够的自信,拥有足够的能力时,才可能走上自己的路。至于他们是不是一直做糕点师傅,早已变得不重要了。”李绍嬅说。
(编辑: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