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黑蚊泛滥成公共卫生危机 传统灭蚊手段无效引生态反思
发布时间: 1748371760584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8371760584

【南美侨报网编译晓兆5月27日报道】近期,里约热内卢市邻近森林和湖泊的居民区陷入“黑蚊噩梦”。学名Simulium spp的黑蚊(当地俗称Borrachudo或piúm)数量激增,不足4毫米的小虫以切割皮肤的方式叮咬居民,导致北区阿尔托-达-博阿维斯塔、西区Rio das Pedras等区域瘙痒、肿胀、过敏反应频发,甚至出现儿童因叮咬感染蜂窝组织炎的病例。

黑蚊之患:从日常侵扰到经济打击

黑蚊通过皮肤切割式叮咬引发剧烈症状,其唾液中的抗凝血物质会导致叮咬处红肿、瘙痒持续数天,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全身性皮疹。居民吉塞莉描述:“打理花园时必须穿戴外套、长裤、手套甚至园艺眼镜,黑蚊连眼睛都不放过。”5岁女孩维尔玛的孙女因叮咬感染高烧,需注射青霉素治疗。

市议员塞马罗指出,黑蚊已摧毁当地商业生态:“瀑布景区、餐馆、学校被迫关闭,旅游业陷入停滞,直接影响数千人就业。教堂礼拜时信徒需全身包裹,社区生活彻底紊乱。”

传统灭蚊误区:烟雾法加剧生态失衡

面对危机,里约市政府坦言传统“烟雾灭蚊法”适得其反。卫生局长丹尼奥解释:“黑蚊飞行半径达5公里,烟雾无法精准杀灭成虫,反而会杀死其天敌——蜻蜓、青蛙、鱼类等。”他强调,错误使用杀虫剂导致生态链破坏,黑蚊幼虫因缺乏天敌控制而疯狂繁殖,形成“越灭越多”的恶性循环。

一段视频显示,阿尔托-达-博阿维斯塔瀑布岩石上聚集的黑蚊如黑色地毯般密集,居民全副武装仍遭追咬。丹尼奥指出,部分居民自行喷洒高毒农药,进一步污染水体,而黑蚊幼虫恰恰以有机污染物为食,形成“污染-繁殖”的致命循环。

生态破坏根源:森林砍伐与违规开发

“黑蚊爆发本质是生态危机。”丹尼奥强调,里约周边保护区被违规侵占盖房、砍伐森林,导致河岸林消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黑蚊幼虫依赖富含有机物的溪流生存,而河岸植被破坏使其繁殖地扩大。同时,青蛙、鱼类等天敌因栖息地丧失锐减,失去自然制衡的黑蚊种群呈指数级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里约西部河岸林面积减少32%,违规建筑密度增加45%。专家指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TI)等生物药剂对幼虫有效,但水流会迅速稀释药效,难以持续。“唯一治本之策是恢复河岸生态,让天敌回归。”丹尼奥强调。

政府行动与科学防护建议

官方应对措施:

  1. 生态修复:清理河岸垃圾,种植本土水生植物,联合志愿者组建“护河队”监测水质;
  2. 执法打击:公共秩序局拆除违规建筑217处,切断黑蚊繁殖的人为污染源;
  3. 替代方案:试点投放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至封闭水体,利用生物防治控制幼虫数量。

个人防护指南:

  • 物理隔绝:穿长袖长裤(建议选择浅色、透气材质),使用含氯菊酯的衣物喷剂;
  • 化学防护:涂抹含DEET(避蚊胺,浓度20%-30%)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先涂保湿霜再喷药可延长时效;
  • 环境管理:清理庭院积水,用细网覆盖水桶、泳池,避免成为幼虫滋生地。
  •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