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网编译晓兆5月14日报道】在圣保罗南区的若塞・塞萨尔・库比契克总统大道(Avenida Presidente Juscelino Kubitschek),一群绕街排队的人群成为街头焦点。这片全市最贵地段之一的区域,正上演着美国甜甜圈品牌Krispy Kreme的"巴西首秀"热潮。
开业即爆火:社交营销与"稀缺性"驱动排队神话
4月29日开业的Krispy Kreme巴西首店,凭借"免费派甜点""Instagram风甜甜圈"等营销手段迅速刷屏社交媒体。《G1》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品牌全球超2000家门店中,纽约时代广场、迪拜购物中心、奥兰多迪士尼店均为地标性存在。开业初期,门店外排队长达4小时,5月9日记者实地探访时,30°C高温下顾客平均等待60分钟,代客泊车点甚至发生车祸,足见热度之高。
57岁家庭主妇索尔维娅为重温"美国梦",带着16岁儿子排队消费145.70雷亚尔(含25雷亚尔泊车费),她感慨:"迪士尼初见时儿子才5岁,如今味道唤醒了记忆。"而高档社区雇主派来的家政员桑德拉与司机艾利亚斯,通过优先通道15分钟购得甜甜圈,直言"排队是为满足11岁生日女孩的心愿"。
消费逻辑:美式符号与社交仪式的双重诱惑
甜甜圈单价11.90-15.90雷亚尔,12个装礼盒99.90雷亚尔起,叠加泊车成本,仍挡不住消费者热情。社会学家卡米拉指出,"美国文化工业输出的理想生活方式"是核心吸引力:"本土甜甜圈再好,也不是'正宗美式'。稀缺性赋予产品符号价值,排队、拍照、分享成为'活成电影主角'的仪式。"
技术趋势讲师丹妮艾拉则从代际差异解读:"Z世代害怕选择,依赖网络推荐,'主流即正确'的心理促使他们追逐'所有人都在打卡'的体验。吃甜甜圈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融入社群的身份认证。"
营销范本:从免费试吃到"全年免单"的流量密码
品牌深谙流量法则:开业前在Vila Olímpia区举办免费试吃,开业当天TikTok话题爆红,购买礼盒可参与"全年免单"抽奖。人力资源分析师若依丝一次性购买6盒,金融规划师恩里克排队1小时15分钟带走36个甜甜圈,均称"被免费活动吸引,想体验国外同款"。
店内"透明厨房+hot light新鲜灯牌"的设计,将制作过程转化为观赏性表演,配合"Instagram友好型"装潢,强化"体验型消费"属性。医学生劳拉对比美国门店后表示:"味道一样,排队热情也一样,就像星巴克初入巴西时的盛况。"
争议与反思:高价排队背后的消费主义迷思
尽管热度高涨,批评声亦不绝于耳:泊车员透露"日均200-220辆车,排队曾堵到马路中央",部分顾客抱怨"指引混乱、座位不足"。但正如社会学家卡米拉所言:"当消费成为身份象征,价格与实用性退居二线。人们购买的不是甜甜圈,而是'美式生活'的切片,以及朋友圈里的'参与感'。"
从迪士尼到时代广场,从迪拜到圣保罗,Krispy Kreme的排队现象,本质是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符号与消费主义合谋的又一注脚。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