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网编译孟信主4月30日报道】巴西是粮食生产大国,年年创下谷物收成纪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种农产品出口国,包括大豆、咖啡、肉类、糖等。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巴西人每天醒来不知能否吃上一顿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ONU)近期数据显示,在2021至2023年这三年间,有840万巴西人经历过饥饿,占全国人口的3.9%。
正是这一指标,使得自2021年起,巴西再次被列入联合国“饥饿地图”——而巴西曾在2014年首次成功脱离该名单。尽管如此,与2020至2022年那一阶段(当时有4.2%的巴西人受饥饿困扰)相比,情况已有所改善。
那么,为什么这个国家还会面临这种矛盾的局面呢?在巴西,食物并不匮乏,而是有很多人没钱购买足够的食物——虽然失业率有所下降,但食品价格涨幅远超工资增长。部分人认为,农业生产主要侧重出口,而非保障国内供应,这种倾向需要重新平衡,以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另一些人则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当前的生产模式已能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增加生产并不能直接解决饥饿问题。气候变化是目前导致粮食供应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巴西仍存在“食物荒漠”地区,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健康食品供应。g1在3月探访了皮奥伊州(Piauí)的一个市镇,那里的居民长期缺乏新鲜食品。该报道展示了政府通过教授种植蔬菜帮助居民摆脱粮食不安全状态(即无法持续获得充足、有营养的食物来维持健康生活)。
饥饿与粮食不安全有什么区别?
“货架是满的,但购物车是空的。”
若泽・格拉齐亚诺(JoséGraziano)曾在2012至2019年间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并在卢拉总统第一任期(2003-2006年)主导了“零饥饿计划”。他说:“有一套宏观经济政策,是解决像巴西这样大规模饥饿问题的关键:这种饥饿不是局部的,也不是特殊人群的问题,而是普遍性的。”“挣不到最低工资的人就会挨饿。因此,解决之道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收入。”——格拉齐亚诺如此表示。
他回顾了巴西曾在2014年摆脱饥饿地图时所采取的措施,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推行“家庭补助金计划”(Bolsa Família),并鼓励家庭农业发展。他指出,近年来饥饿和粮食不安全加剧,正是因为自2014/2016年经济危机以来,就业和收入指标不断恶化,而这一趋势又因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他还提到,在米歇尔・特梅尔和雅伊尔・博索纳罗执政时期,许多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被削弱或废除。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