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网编译晓兆4月29日报道】“以前我们只能吃米饭和豆子。现在,我们有蔬菜可吃了:香菜、南瓜、土豆……这里什么都有了。”
“我们开始认识芝麻菜、欧芹和羽衣甘蓝了。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食物。”
“我曾患过抑郁症,还吃过强力抗抑郁药。但自从有了家庭菜园,我再也没吃过了。”
据《G1》报道,在巴西皮奥伊州(Piauí)小城贝塔尼亚(Betânia do Piauí),几位农妇分享了她们的亲身经历。这座人口约6000人的小城,距离首府特雷西纳(Teresina)约500公里。而改变她们生活的,正是在极端干旱、贫困与饥饿中诞生的“家庭菜园”蔬菜种植项目。
在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巴西,食物短缺看似矛盾,却在贝塔尼亚这样的地区长期存在。2010年联合国数据显示,贝塔尼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皮奥伊州位列倒数第三。当地居民坦言,尽管过去20年社会政策改善了部分生活条件,但饮食不足、种类单一仍是常态。直到五年前,新鲜蔬果才逐渐走入生活,而这一切源于一位圣保罗志愿者的到来。
“我刚到这里时,整整三年没吃到过一片生菜,因为这里根本不生产。”被当地人亲切称为“ZédaÁgua”的约瑟回忆道。十年前,他在贝塔尼亚成立Novo Sertão协会;2019年,发起“家庭菜园(Quintais Produtivos)”项目,推广无农药、低水耗的有机蔬菜种植。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居民餐桌,还为45户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
食物沙漠:巴西繁荣背后的饥饿阴影
巴西社会发展部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约2500万人生活在“食物沙漠”中,其中670万属于低收入或贫困人口。“食物沙漠”概念源于1995年苏格兰,指缺乏果蔬店、集市或便利店的城乡区域。在贝塔尼亚,最近的蔬菜供应中心位于220公里外的伯南布哥州彼得罗利纳市。
联合国定义的粮食安全,不仅要求有充足食物,更需保障水果、蔬菜、豆类等营养均衡摄入。“刚到贝塔尼亚时,很多家庭给孩子的唯一食物是夹心饼干、咸饼干等加工零食。”ZédaÁgua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巴西零饥饿计划创始人约瑟-格拉吉亚诺指出,贫困人群缺乏健康食品是巴西粮食不安全的核心问题。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已被证实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慢性病风险增加相关。
尽管巴西小农户生产了全国62%的蔬菜,但人均摄入量仅为世卫组织推荐量(400克/天)的三分之一。格拉吉亚诺强调:“投资家庭农业,就是投资真正的需求——我们缺的不是米和豆,而是水果和蔬菜。”
从田间到餐桌:打通家庭农业的“最后一公里”
让家庭农业填补食物沙漠缺口,流通环节至关重要。在贝塔尼亚,Novo Sertão协会每日上门收购蔬菜,统一运往市中心集市销售。当地农妇杰尼利沙感慨:“以前花钱买香葱、洋葱,现在自家种的不仅够吃,还能拿去卖。”目前,集市月营业额达4000-5000雷亚尔,农户按产量分配收入,人均每月可获300-500雷亚尔,协会每售出一件产品抽取0.5雷亚尔作为运输费。
国家食物采购计划、校餐计划等公共政策,旨在为小农户开拓销售渠道。通过政府与民众合作项目,农户将农产品直接售予各级政府,再分配给学校、医院和贫困群体。贝塔尼亚农户已参与其中,但该计划在2016-2022年曾因预算削减遇冷,2023年起逐步恢复。国家粮食和营养安全计划显示,联邦政府计划将受益农户从2025年的8.5万增至2027年的9.5万。不过,巴西农牧业联合会技术主管布鲁诺指出,家庭农业亟需信贷优惠和农业保险支持,以提升小农户议价能力。
对抗干旱:节水技术助力农业突围
在皮奥伊州,缺水是导致农村贫困与饥饿的关键因素。2023年数据显示,巴西农村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家庭占比12.7%,高于城市地区的8.9%。“在半干旱地区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优先解决水利灌溉。”布鲁诺强调。为此,Novo Sertão协会联合大学与农业研究机构,开发打井、蓄水池、陶罐滴灌、灰水回收等节水技术,并根据每户条件定制方案,显著提升了作物存活率与产量。
从饥饿到自给,贝塔尼亚的“家庭菜园”不仅是一片菜地,更是巴西破解食物沙漠困境、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缩影。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逆袭之路,正为无数贫困地区点亮希望。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