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网编译晓兆4月28日报道】谁没接到过骚扰电话?或是推销,或是诈骗,这类电话正成为巴西民众的一大困扰。据《G1》报道,这类自动拨打的电话被称为“机器人电话”或“连发电话”,由电脑系统操控,向大量用户批量拨出,每通电话持续不超过六秒便自动挂断,国家电信局将其归类为“短时通话”。数据显示,巴西每月约拨出200亿通电话,其中半数——高达100亿通均为机器人程序发出。
《Fantástico》节目耗时一个月,对提供自动拨打程序的公司展开调查。记者虚构一家需借助“机器人电话”提升销量的企业,联系多家相关公司与网站,揭开了这一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这类快速拨打的电话实则充当“生命证明”。一旦电话被接听,便意味着该号码处于活跃状态,其使用者成为潜在客户。一位经营个人数据网站的代表向记者提供联系人名单,并宣称:“你测试一下这份名单,就能明白它确实很新,很齐全,最少有10万到15万个记录,绝对没问题。”当记者索要自由职业者样本数据时,对方发送了一份含近70人的名单,其中包含姓名、电子邮件、住址、职业信息及电话号码,试图招揽“客户”。心理学家马迪欧斯・阿雷迪表示,自己从未授权他人使用个人信息,“我感到被严重侵犯隐私”。
机器人电话的来电显示多为虚拟号码,实际并不存在。回拨时,系统会提示“拨打的号码有误”。通过这种筛选机制,呼叫中心接线员可避免拨打无效号码,毕竟在电话营销行业,时间就是金钱。一位曾在呼叫中心工作的匿名前员工证实:“系统会筛选出最佳号码,然后将这些号码转发到中心,由接线员进行正式联系。”
巴西人被迫“拒接陌生来电”,社会影响凸显
国家电信局数据显示,巴西机器人电话数量持续攀升。仅2025年一月和二月,自动拨打电话量就接近240亿通,相当于每秒拨出2.3万通,较2024年同期增长12%。这一现象严重干扰数百万巴西人的生活。居住在南大河州圣安东尼奥达帕楚利亚市的企业家罗沙拉,即便在国家电信局“不要打扰我”平台注册号码,仍每天接到30到40通骚扰电话,“从早上8点01分开始”。
为避免骚扰,许多巴西人选择拒接陌生来电,但这也引发新问题。愉港市圣卡萨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护士扎凯莉妮透露,曾有患者因未接电话错失器官移植机会;人力资源经理索尔万娜表示,求职时若不接电话,可能直接失去应聘资格。
犯罪团伙借“机器人电话”诈骗,手段隐蔽难防
机器人电话依托互联网与特定软件运行,这使其成为犯罪团伙的诈骗工具。互联网上甚至出现现成语音信息模板,供不法分子使用。《Fantástico》测试某人工智能网站,记者录制以机器人声音提供贷款服务的消息,并设置内部号码接听。信息内容为“如果需要额外资金,请现在按1”,随后系统成功拨打电话。网络犯罪律师约瑟指出:“这些电话非常逼真,受害者很难辨别是否遭遇诈骗。”他提醒民众,许多罪犯会诱导受害者说出“是”或“否”,用于伪造合同,因此接到此类电话应直接挂断并屏蔽号码。
非法篡改区号,监管难题凸显
记者调查发现,电话营销公司购入号码后导入电脑程序,部分系统还具备篡改区号功能。米纳斯州一家自动拨打系统开发公司工作人员透露:“系统会根据名单逐个拨打、批量发送,可以篡改原始区号。”例如,圣保罗公司拨打南大河州电话,接收者看到的却是南大河州区号51,而非圣保罗区号11。此外,系统还能生成虚拟随机号码,单纯屏蔽号码无法根治问题。专家强调,篡改电话区号属违法行为,可能构成电子诈骗,最高可判八年监禁。消费者保护机构电信项目协调员路安也表示,这是《消费者保护法》禁止的不正当、滥用行为。
模拟测试揭露乱象,多方寻求解决方案
记者邀请米纳斯州自动拨打软件公司进行模拟测试,提供15个电话号码后,不到十分钟,所有手机(包括消费者保护局执行主任万伯特的电话)均接到呼叫。测试结束后,系统生成含通话时长的详细报告。记者表示:“我们将在消协立案调查这家供应商,其行为涉嫌犯罪,会移交警察局处理。”律师约瑟指出,此类行为可能涉及伪造身份、电子诈骗、违反电信法规、组成犯罪团伙甚至洗钱。
国家电信局表示正加大打击力度。消费者关系主管克利斯蒂安称:“自2022年6月至2025年3月,我们已减少电信网络中流通的2220亿通电话。”目前,该局推行“已验证来源”制度,未来手机来电将显示企业名称、标志及拨打原因,帮助消费者辨别来电性质。巴西电话服务协会则声明,会员公司仅使用客户提供信息,不购买数据列表,并尽力避免空号与过度骚扰。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