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成为世界百大地质遗址之一。巴西“G1”网站
【南美侨报网编译段木心4月28日报道】大约2.5亿年前,一颗直径约4公里的小行星碎片猛烈撞击地球,在巴西境内留下了一道“疤痕”——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Domo de Araguainha)。如今,这道“疤痕”成为世界百大地质遗址之一,更是研究人员眼中的瑰宝。
巴西“G1”网站4月27日报道,在南美洲,已知的此类陨石坑共有11个,其中8个位于巴西,而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的规模更是位居南美洲前五。如今,该地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Unesco)列入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地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约占总面积的60%)和戈亚斯州(Goiás,约占40%),直径达40公里,总面积约为1300平方公里,比里约热内卢市(Rio de Janeiro,约1200平方公里)还要大。
关于这一坑洞成因的科学论述最早出现在1973年。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罗伯特·迪茨(Robert Dietz)和贝文·弗伦奇(Bevan French)首次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称其可能由大型陨石撞击而成。
1978年,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Unicamp)教授阿尔瓦罗·克罗斯塔(Álvaro Crósta)通过更多地质学证据进一步证明该坑洞是陨石坑。根据他的猜想,当时,陨石撞击到一片巨大的浅水区,引发了数次地震和海啸,波及范围约为500公里,该区域内的所有生命体都受到极大影响。
“我们并不了解陨石的具体特征,因为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分析的物质,但可以确定,它是一个直径约4公里、以每秒14公里到16公里的速度撞向地球的球体。”克罗斯塔称。
克罗斯塔还提到,陨石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导致地表岩层发生了所谓的“冲击变质作用”。虽然尚未发现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但许多矿石出现了严重的形变,比如锆石。
研究表明,这次陨石撞击发生在距今2.01亿至2.5亿年前,即中生代早期。这是侏罗纪和白垩纪之前的一个时期,俗称“恐龙时代”。不过,在撞击发生时,恐龙尚未出现,而是在之后的数百万年才逐渐演化而来。
根据陨石的特性,克罗斯塔认为,这次撞击在一定区域内造成了物种灭绝,受影响的主要是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幸而其规模和特征不足以引发全球性生物大灭绝。
时至今日,该地质遗址已成为学生、科研人员及游客们学习和游览的热门地点。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