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巨鳄化石重现巴西亚马孙 激发科学探索与环境关切
发布时间: 1725990851670 评论:0 发布时间: 1725990851670

【南美侨报网编译晓兆9月10日报道】在一棵柠檬树下,一块罕见的化石似乎在诉说着一段远古的故事。这是普鲁苏鳄(Purussaurus)的脊椎骨——地球上曾经最大的鳄鱼,它生活在亚马逊地区,距今已有超过一千万年。

据《G1》报道,杰里马尔·杜·纳西门托(Jeremias do Nascimento)将这块化石保存在他家附近,在亚马逊州南部的普鲁斯河(Purus River)岸边。这块化石暴露在一片突起的河床上,杰里从船上偶然发现。

“我看到那块骨头时,就知道它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杰里说。在他家后院,他仔细听着关于科学在亚马逊地区记录下的这个物种的所有发现。讲述这些科学发现的是卡洛斯·达波利托(Carlos Dapolito),阿克雷联邦大学(UFAC)生物与自然科学中心的教授。他特意前来社区收集化石,并分享相关知识。

“这是三块相连的椎骨。像这样完整的化石不易找到。”达波利托在结满果实的柠檬树下说。“这将有助于科学更好地了解这个物种的解剖结构,理解它们脊椎骨的具体部位。”他说。这块化石将被运送到位于里约布朗库(Rio Branco)的阿克雷联邦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实验室,进行详细研究,有望推动知识的进步。杰里的名字将与这部分普鲁苏鳄的骨骼一起被记录下来。这是少数几起发现者身份被确认和记录的化石发现之一,研究人员表示。

“在实地工作中,有一部分是由非正式的古生物学家完成的,他们通常是‘隐形’的,甚至连感谢名单上也没有他们的名字。”达波利托补充道。对此获得认可感到高兴的杰里,熟悉普鲁斯河这段水域的航行,他坚信从他找到椎骨的地方还能发现更多。

在附近地区,一个由七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专注于寻找过往生命的痕迹。他们是由达波利托领导的考察队成员,每次翻动土壤都令他们感到惊讶。

亚马逊的旱季是古生物学家离开实验室采集化石的最佳时机,河床露出时化石的发现几率很高。船夫们称,普鲁斯河的水位在这个季节远低于平均水平,他们在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中负责运输团队。

巴西目前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国家自然灾害监控中心(Cemaden)表示。

巨鳄的其他部分骨骼也在该地区发现,包括独立的椎骨、颅骨和牙齿。这种名为普鲁苏鳄(Purussaurus brasiliensis),即“巴西普鲁斯河鳄”的物种,是植物学家若昂·巴博萨·罗德里格斯(João Barbosa Rodrigues)于1892年命名的。他根据在河岸发现的一块下颚骨进行了描述,但至今仍不清楚这块化石的确切发现情况和位置。

此次考察的研究人员对自己所在的位置非常清楚。搜寻工作在一片由阿普里纳(Apurinã)族人声索的土地附近进行。当地的原住民习惯于在河水退去时看到这些化石,他们相信这些骨骼是被一条巨蛇遗弃的,这条蛇吞食动物并藏身于普鲁斯河中。坐在河岸边,阿克雷联邦大学的教授埃德森·吉列尔梅(Edson Guilherme)对刚刚挖掘出的东西感到惊讶。那是一块附带两个眼窝、鼻孔和下颚的乌龟头骨——一个科学界尚未记录的物种。“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批看到这个物种头骨的人。这令人激动。”吉列尔梅小心地包裹着化石,以确保其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

联邦亚马逊大学(UFAM)的硕士生卡米拉·席尔瓦(Camila Silva)是团队的新成员。她跟随经验丰富的学者在田野中上课,确认了古生物学是她想要追随的道路。资深古生物学家阿尔瑟·兰齐(Arthur Lanzi)同样对发现的这块罕见头骨感到震撼。作为阿克雷联邦大学从业三十多年的退休学者,他与这支由多代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同行,致力于解读埋藏在亚马逊雨林下的灭绝物种。

兰齐所踏足的地方是中新世时期的一处沉积地,地球在23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的地质时期中度过。那时,地球气候更为温暖,这片亚马逊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湿地,拥有庞大的湖泊,栖息着普鲁苏鳄和其他巨型动物。

手持化石碎片,兰齐想象着这些动物共同生存或竞争的场景。“我们现在走在一个大湖的底部。这里曾有极为丰富的动物群落:鳄鱼、乌龟、树懒、啮齿类动物,个个都是巨型生物。”兰齐说道。

在中新世时期,恐龙已经灭绝约4000万年,人类尚未出现。与恐龙共享栖息地的鳄鱼类动物,普鲁苏鳄的亲戚们,适应了环境并得以存活下来,就像那些大型哺乳动物一样。那时,亚马逊茂密的雨林可能尚未形成。“当这些巨湖的水流向安第斯山脉下方,形成了如今流向大西洋的河流时,这片区域失去了湿度,森林覆盖了一切。现在只剩下现有河流的流经路径。”兰齐解释道。他现在拿着一块巨型树懒的股骨。这种树懒体重数吨,四足行走,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多种类似的巨型陆地动物曾在数百万年间与普鲁苏鳄共存。

“它可能曾经来湖边喝水,而普鲁苏鳄正在伺机捕食它。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化石才会出现在湖泊中——那不是它们的栖息环境。它们被带到了这里,或是被捕食后留在了这里。”兰齐推测道。

“哇”在已知的所有树懒物种中,劳里拉德树懒(Eremotherium laurillardi)是最大的。它的体重约为五吨,体长约六米。站立时几乎有五米高。这种树懒生活在地球历史上相对“较近”的时期,约260万年前到1万年前。

此次考察期间,达波利托在博卡杜阿克雷收到了一些装在纸箱里的树懒化石。这些化石是由马拉卡朱2号社区的一对老年夫妇发现的,该社区在旱季距离镇上需乘船五小时。他们将化石送至伊西比奥(ICMbio)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直到研究人员到达。保存良好的劳里拉德树懒胫骨令观看交接过程的普鲁斯河居民感到印象深刻、充满好奇。达波利托向好奇的人群解释道,这种巨型树懒曾在这里生活,并与人类共存。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感叹:“哇”。

这次,研究人员未能因距离原因拜访这对夫妇,但他们通过语音信息向夫妇表达了感谢。“这种树懒大约生活在2万、1.5万或1万年前。它们非常巨大,非常感谢你们的化石捐赠和收集,我们已接收到这些材料。”达波利托的语音中这样说道。正是这些捐赠,开启了阿克雷联邦大学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的化石收藏。如今收藏的1万件化石中,许多是由退休古生物学家、该校前校长乔纳斯·菲尔霍(Jonas Filho)收到的。

作为兰齐的学生,索萨·菲尔霍(Sosa Filho)在1986年边境首次实地考察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普鲁苏鳄头骨化石。这块化石现存于大学博物馆,由当时带领考察队的当地船夫马里尼奥(Marinho)用锤子协助取出。

“在那之前,亚马逊的化石仅由外来人员进行挖掘并带走,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我们开始将亚马逊的古生物学纳入巴西及世界的研究版图。”阿克雷州人索萨·菲尔霍回忆起兰齐教授的开创性工作。

在解读亚马逊生命历史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甚至预见未来。科学显示,例如气候变化早在地球上有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但与工业时代以来的变化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过去2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4摄氏度,气候变化过于迅速。

“自然界根本没有时间来跟上这种进化并做出适应。恐龙时代发生的某件大事使它们无法适应。如今的变化如此剧烈,一切生物都在灭绝边缘,而不是适应。灭绝的物种不可能重生。”兰齐指出。

位于普鲁斯河沿岸的社区,杰里看到河水极度干涸、酷热难耐、火灾烟雾笼罩,他对此深感担忧。他说,发现普鲁苏鳄化石激发了他对研究的兴趣,想要理解这段历史与当前气候变化的联系。

“这是我的梦想。我需要上大学,专攻这一领域。我三十多岁才完成中学学业,当时觉得自己太老了,不适合上大学。但这次发现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说。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