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美侨报网编译邹行7月18日报道】雨灾过后,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有一具恐龙化石得以见天日,圣玛丽亚联邦大学(UFMS)研究人员正加快现场挖掘考古工作,以防水土流失造成化石受损。
巴西《圣保罗州报》报道,圣玛丽亚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陆城市圣若昂-杜波莱西尼(João do Polêsine)发现了这具恐龙化石。据研究人员介绍,这头恐龙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长2.5米左右。
罗德里戈·穆勒(Rodrigo Müller)是发现化石的考古队领队。这位古生物学家表示,雨灾过后,他们开始对多个地点进行监测,因为水土流失会让化石露出地表,同时还需防止化石被侵蚀。
穆勒指出,这具化石目前已遭到部分破坏,不过据他推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具比较完整的艾雷拉龙科(Herrerasauridae)恐龙化石。
艾雷拉龙科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龙类群之一,属于肉食性双足恐龙。穆勒表示,2014年在该州进行的挖掘工作中,他们第一次发现完整的艾雷拉龙科恐龙骨架。
接下来,考古队工作是确定恐龙化石所属的物种,这项工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并不能排除该化石属于未知的恐龙物种。
本文为《南美侨报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在正文开头明显位置标注本文的出处,并在文末附上原文链接。同时,转载前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nmqb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