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卫生部:埃及伊蚊成为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直接传播者
发布时间: 1708952111668 评论:0 发布时间: 1708952111668

【南美侨报网编译孟信主2月26日报道】根据卫生部的消息,位于戈亚尼亚州的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UFG)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埃及伊蚊卵中存在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证实从这些卵中孵化出的蚊子也被感染,证实了这些病毒的垂直传播,即从成虫传播到幼虫,而无需中间宿主(人类)的参与。

垂直传播是指病毒在生命周期中从雌性蚊子传播到其后代的自然传播机制。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上周五的巴西热带医学学会杂志上。来自UFG的新兴病原体研究中心、热带病理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以及戈亚尼亚市国际和旅行医学哨兵单位和参考中心的专家参与了这项研究。

为了测试垂直传播,科学家从戈亚尼亚的七个地区(中部、北部、南部、东部、西部、西南和西北)收集了埃及伊蚊卵,并在实验室中培养这些卵,直至孵化为幼虫。共收集了1570枚卵,随后分成157个水库(井),每个水库培养10只。它们还按性别分开,因为这些病毒主要通过雌性在生殖期的叮咬传播给人类。

然而,主导这项研究的生物学家兼研究员迭戈·米歇尔(Diego Michel)表示,尽管垂直传播是一种自然传播机制,但其对该地区虫媒病毒传播的实际影响尚不确定。2021年,在实验进行时,戈亚尼亚市报告了14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其中106例已确诊,没有死亡病例,还有1例寨卡病例。

该研究人员指出:“我们知道存在性病传播的可能性,即从雌性蚊子传播到另一只雄性蚊子,以及从雌性蚊子传播到幼虫,但我们不知道这种传播的实际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采取预防蚊子的方法,例如避免接触繁殖地、消除积水、使用驱虫剂以及监测这些疾病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