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出现精神障碍。巴西“G1”网站
【南美侨报网编译段木心12月16日报道】近年来,巴西未成年人的自杀情况引起了多方关注。根据巴西卫生部的数据,2022年,有1194名19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自杀身亡,达到了该系列调查的历史最高水平之一,仅次于2021年和2019年。
巴西《圣保罗页报》12月14日报道,根据卫生部最近一版流行病学公报,截至2021年,巴西15至19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在5年间增长了49%,达到每10万人中就有6.6人自杀身亡。而在10至14岁人群中,这一比例有所下降(每10万人的1.33人),但增幅(+45%)同样令人担忧。
对此,专家表示,自杀率的上升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校内外的暴力行为、家人的忽视或关系恶化、家长或监护人的溺爱与纵容以及过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出现精神障碍,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专家指出,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尽早发现其心理困扰及自残或自杀倾向非常重要。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包括:学习成绩下降、极易烦躁、出现攻击性、食欲和睡眠习惯变化、自我批判和自我封闭、缺乏目标和梦想、认为生活没有价值或看不到未来、自残(例如割伤小臂)以及表达出死亡或自杀意愿。
这些迹象可能在青春期很常见,并不一定表明未成年人存在精神障碍,但观察它们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许看到一些问题。而除了环境因素外,生物化学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增加自杀风险。
因此,如果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医学或心理评估,并接受心理及药物治疗。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最初没有自杀意念,尽早治疗可以防止病情恶化。正如小王子儿童医院(Hospital Pequeno Príncipe)的心理学家安吉丽塔·达席尔瓦(Angelita da Silva)所说:“我们不能忽视苦难。我们必须迎接它,而不是否定它,但我们也需要明确,苦难是暂时的,我们有能力克服它,有路可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但我们需要谈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