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
发布时间: 1741854945463 来源:南美侨报网综合 评论:0 发布时间: 1741854945463

3月12日,两位顶尖学者回到中国工作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一是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知名数学家林华新在上海从事全职研究工作,在新成立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SIMIS)担任教授;二是核物理学家刘畅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顶尖科学家们为何前往中国?”香港《南华早报》认为,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林华新入职由丘成桐创立的SIMIS

香港《南华早报》11日报道,SIMIS网站上的资料显示,现年69岁的林华新于去年底加入并担任教授,SIMIS是由知名华人数学家和几何先驱丘成桐担任理事长并领导,旨在推进数学的基础研究及其跨学科应用。

“我一直梦想着在上海全职工作,SIMIS提供难得的机会。”林华新表示,他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培养SIMIS和复旦大学的学生。本学期,他会在复旦大学教授本科课程。同时,他还在SIMIS从事与算子代数相关的研究工作。

此前,SIMIS已吸引了多位顶尖数学家加入,其中包括数学家刘克峰,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20多年后,于去年加入SIMIS。刘克峰因在微分几何、拓扑学和数学物理领域的研究而享誉国际,其导师正是丘成桐。

回到中国前,林华新在美国俄勒冈大学担任30年的教授,也受聘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2013年,林华新成为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他还因与中国高校的合作而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2023年,与龚贵华和牛壮)。

林华新专攻算子代数,在解决C*-代数理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C*-代数理论是数学的一个抽象分支,为量子力学以及其他高级物理和数学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他的工作为分类无限维数学结构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推动了纯数学以及量子理论和泛函分析中的应用发展。他对C*-代数理论的研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十年的资助。

在2003年的一段采访中,林华新回忆起自己走上数学之路有些偶然,是处于好奇心。在那个书籍稀缺的年代,他偶然发现了一本数学书,并因解决了其中的一些问题而感到兴奋。

1977年,林华新在农场当卡车司机时,被选中进入大学数学系,这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名额。1982年,林华新前往美国,并于1986年在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算子代数及其在动力系统和量子力学方面的应用。

博士毕业后,林华新先后在荷兰、加拿大和美国工作,最终于1994年定居俄勒冈州尤金市。1997年,他成为俄勒冈大学终身教授。

林华新表示,此前他每年夏天都会回到上海,指导博士生、举办讲座并组织暑期学术讨论会。

刘畅赴北京大学任职研究等离子物理

济南《大众日报》报道,在美国工作多年后,核物理学家刘畅近日离开了普林斯顿大学,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职。

刘畅2011年7月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2017年2月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他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刘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重点关注磁约束聚变装置中逃逸电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关的物理问题,包括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破裂现象、逃逸电子的产生和耗散机制,以及高性能数值模拟代码开发。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称,刘畅拟继续开展等离子体物理前沿与应用研究,为下一代核聚变装置设计缓解破裂和逃逸电子的可靠方案。

中国涌现世界顶尖科学家“加盟潮”

近年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一股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潮”。使得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潮”现象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日报》旗下“长安街知事”报道,最近,当选为2023年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也离开美国,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陈沪东是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先驱者和主要贡献者,在计算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学、动力学理论等方面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了国际知名的通用流体模拟工业软件PowerFLOW。

1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召开2024年度述职暨学院交流大会显示,美国莱斯大学终身教授钮凤林自2024年11月起担任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1月发文显示,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胡懿娟于2024年7月入职。

2024年1月,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高华健曾获国际固体力学最高荣誉希尔奖(Hill Prize)、国际应用力学最高奖铁木辛柯奖(Timoshenko Medal)、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奖章(ASME Medal)等国际顶级荣誉奖项,是迄今为止国际力学领域唯一同时获得以上三大荣誉的科学家。

去年以来,从海外回到中国的华人科学家不少都担任要职,包括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出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华裔科学家王中林任职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回到中国组建实验室等。

“顶尖科学家们为何离开西方前往中国?”《南华早报》认为,在个人发展机会之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有着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归属感、担心政治环境等。但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武汉“极目新闻”报道,一份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在全球重量级期刊中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位居各国之首。2023年,《自然》杂志发表的各国论文数量中,中国首次赶超美国,位居榜首。这些都是中国科研创新积厚薄发的体现。另外《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顶会顶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全球居第一。

责任编辑:晓菲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