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中国画家晁谷在北京接受巴西《南美侨报》记者专访,从壬寅虎年首日封设计谈起,讲述了他的创作经历、心得及感悟。南美侨报特约记者卞程宣
【南美侨报特约记者王玥、谭欣报道】虎年即将到来之际,由燕京书画社主办的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晁谷虎年生肖作品展”及荣宝斋出版社《晁谷画十二生肖——虎卷》首发式1月22日在北京举行,共展出以虎为题材的新作60幅,众多实力派画家、集邮爱好者、媒体代表等出席活动,虽然当日的北京因刚下过雪有些寒冷,但活动现场却充满着温暖与热情。展前,画家晁谷接受巴西《南美侨报》记者专访,从壬寅虎年首日封设计谈起,讲述了他的创作经历、心得及感悟。
时隔12年再画生肖虎 手法、心境大有不同
晁谷系中国美协会员、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具有多种表现语境和题材的著名画家。在长期水墨实验中,着力表现残荷的水墨样式和生存状态,以及在花鸟画的取材上不断突破,不寻旧法,总有新作品展示给世人,形成独特的《残荷系列》和《野谷子系列》。2005年从事生肖画创作,由杨柳青美术出版社出版有《金鼠画法》《金牛画法》《金兔画法》等专著。
他是中国首套《关公》邮票作者,于2011年由中国邮政集团首度发行。2012年,继《关公》邮票后,他又创作了《福、禄、寿、喜》题材作品,作品被制成巨幅广告展示于全国各大城市公交站台。他也是中国居民身份证的设计者,在中国公安部系统工作时还设计过车辆行驶本等多种民用证件。
晁谷还是壬寅虎年首日封的设计者。什么是首日封?集邮爱好者都知道,就是在新邮票发行首日,将该套邮票的全套或单枚贴在特制信封右上角,加盖当天邮政日戳或特别纪念邮戳的信封。因此,对画作者和集邮爱好者而言,首日封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
本人属虎,又作为壬寅虎年首日封的设计者,说起画虎,晁谷打开了话匣子,感悟颇深:“12年前第一次表达虎这个题材时,我选择以工笔画的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更加纯粹的传统表现技法,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虎的容貌等具体特征。”经过12年的深入了解和写生创作,晁谷发现每种虎的区别很大,比如西伯利亚虎和华南虎的五官和脸型就完全不同。“虎其实是小眼睛,而画中的虎都是大眼睛,威风凛凛。我们眼中的虎是概念化、文学化和写意化的,这就是为什么12年后的今天,随着认知纵深了一些,我选择用写意的方式来画虎,不仅是源自对虎的精神面貌的挖掘,这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心中虎的样子。”
晁谷希望他笔下的虎可以抚慰人心。有的虎吐着舌头卖萌,有的虎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有的虎正向一杯拉花咖啡中加suger(糖)……“我希望形成一个反差,让虎这个威猛的动物,可以走近人们的生活,和我们‘近距离接触’。”
2022年1月19日,画家晁谷笔下的老虎跃然纸上,威风凛凛。南美侨报特约记者卞程宣
不仅是虎,晁谷还创作了有着鲜明个性的“十二生肖系列”。在绘画十二生肖方面,他提到了一些趣事:“我是专业院校毕业,写实能力较强,会尽量将事物画得更像。然而在画十二生肖之首——鼠时,一些购画者表示,早上起床看到画框里有一只‘真鼠’,会感到些许害怕。因此我采取了两种改变方式,一是由画家鼠改为画松鼠,因为后者更可爱,而且不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圈;二是采用更偏近于写意的创作手法。”
晁谷认为,十二生肖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我画动物,不是纯粹地描摹动物本身,而是会考虑它在十二生肖中、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以此去表达更丰富的东西,这反而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作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悟相契合,他们就会对作品感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根基和底蕴
被问“在绘画方面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晁谷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父亲,他是位摄影师,老照相馆的摄影师,家里有很多照片,我看得多、接触得也多。”在晁谷印象中,父亲给过他一个笔记本,每隔几页纸会有一个彩页,印的是齐白石的画作。可以说,家庭的熏陶让他得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艺术和绘画。
在晁谷看来,“生活,这样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他回忆起上学时,每逢假期就会前往北京密云的不老屯镇写生。正是在那里,他看到山里嬉戏的松鼠,为《金秋》这一画作寻得了灵感。除了松鼠,这幅画中还有玉米、南瓜、大蒜、松塔等。“因为我的画作贴近生活,会从生活中取材。功夫在画外,艺术需要灵感,需要更广泛的涉猎。”
有人说,晁谷的画作充满了“中国味”。他说,这种味道源自他的一个爱好——收藏。他拿起手边的白瓷壶说道:“比如这个茶壶,为什么人们要在已具备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在上面作画呢?再比如围裙和鞋垫,人们为什么要在上面绣花呢?这都是源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是中国人的情调、中国人的浪漫。也正是这些收藏和感悟,滋养了我的绘画,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味道。”
晁谷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品读文典诗词是他的日常休闲,逛博物馆是他的兴趣爱好。“每次创作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学习的过程,”他说,“以生肖牛为例,它们常出现在‘渔樵耕读’的画作中。而我认为,牛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所以在我的画中,没有牛是在干活的,让它们回归山水林间的自由状态,甚至还带有些许古典诗意。”
2022年1月19日,画家晁谷将画作赠予巴西《南美侨报》,并与记者合影。南美侨报特约记者卞程宣
艺术交流与互鉴是绘画表达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晁谷曾多年云游海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谈起艺术交流,他说:“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中外艺术进行比较,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我最初画油画,同时对很多绘画风格感兴趣,看了大量的欧洲绘画作品。如今我在绘画时已将水墨画国际化,希望有机会可以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到一个既具有传统绘画艺术功底,又对西洋绘画有深刻研究的中国画家及作品。”
晁谷认为,通过中国画来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很有意义且任重道远,是美好的愿望和追求,需要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中国画走出去不能生搬硬套,需要融入让外界接受的审美表现。就像肯德基、麦当劳走入中国市场后,早餐加入了豆浆;中医治病时需要加入一味病人易接受的药,通过这味药促进其他药材的吸收。道理是一样的。”对此,晁谷举例,他曾参与用中国画绘制各国国花的工作,在巴西国花画作中,他用中国画绘制了许多巴西和拉美元素,使之带有桑巴舞的味道。
谈到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晁谷说起了自己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故事——曾绘制首枚申奥邮折长卷《2008到北京》。在这幅长达19米的画作中,2008只和平鸽从雅典巴特农神庙起飞,飞过每个曾举办过奥运会国家的标志性的景和物,比如墨西哥金字塔、日本富士山、法国埃菲尔铁塔等,最终飞到了中国的长城脚下。
最后,晁谷现场挥毫泼墨,他边画边说:“我把绘画分为几个阶段,随着认知的变化、阅历的增长,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一定会大不相同。我要画到老学到老,继续努力尝试将中国绘画国际化、国际语言化,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走下去,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当代中国画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编辑: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