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大讲堂(二十)——拉美建筑之美,美美与共
发布时间: 16369699938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齐格 评论:0 发布时间: 1636969993814

【南美侨报特约记者齐格报道】拉丁美洲给世界的第一印象有哪些?除了壮美的风景、热情的人们之外,还有造型各异、五光十色的建筑。近日,由中拉多家智库机构联合举办的中拉大讲堂上,美国迈阿密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拉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遍访拉美各个城市特色建筑的裴钊指出,从早期华丽诡秘的美洲印第安建筑,到哥伦布大航海后的殖民时期建筑,再到美洲独立运动带来的欧风建筑,直到今天的现代建筑,拉美建筑总是充满了非凡的想象力和文化融合特征。

欧洲建筑与印第安文化的融合——教堂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拉美进入殖民时期,欧洲殖民者将他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移植到美洲,而这一时期最能彰显这种文化融合的建筑当属教堂。

“从1650年到1800年之间,美洲共建了大概1.5万多座教堂。”裴钊说,当时的教会是拉美建筑艺术的主要赞助人,殖民时期美洲产出的大量财富也都被用在了教堂建造上。“由于没有欧洲的战争和饥荒,且美洲出产大量的贵金属和优质木材,殖民时期的拉美大教堂外观都非常壮观,内部装饰极其奢华,远远超出同时代欧洲教堂。”

而在建筑艺术方面,这一时期不少拉美大教堂实现了印第安文化和欧洲的巴洛克、哥特等建筑风格的融合。

裴钊以墨西哥一所教堂中的十字架为例介绍,这种十字架上雕刻了很多树叶,这是欧洲教堂里的十字架所没有的,“这来自于印第安宗教传统中的世界树,它连接了天界和冥界,这种十字架是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巴西的“小瘸子”教堂,其建造者Aleijadino是葡萄牙工匠和黑人女仆的私生子,因天生残疾被称为“小瘸子”,后来又染上麻风病丧失手脚,他仍坚持用嘴咬着凿子雕刻。如今,他在巴西已是传奇人物,而出自他手的很多教堂也都融入了非洲文化特征。

独立后的文明符号——剧院

进入19世纪初,拉美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建立起共和体制国家,都希望建立世界性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建筑上纷纷模仿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其中的代表就是剧院。

“当时在拉美国家看来,剧院象征着和欧洲一样的文明。”裴钊说。

在巴西的里约和圣保罗,当时也都模仿巴黎剧院的设计建起大剧院,“这个时期拉美的每个城市几乎都在修建大剧院,光布宜诺斯艾利斯就建了20多所这样的剧院。”

直到20世纪初,随着拉美国家财富的积累,也开始紧跟欧洲新兴文化潮流,比如墨西哥城修建的美术宫,就借鉴了当时欧洲的新艺术运动风格。

“这一时期拉美各国建筑都在模仿法国,殖民时期将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已不多见。”裴钊说。

巴西利亚国会大厦。中新社


当代建筑设计之魂——再融合

谈到20世纪以来的拉美建筑特点,裴钊说,拉美建筑师们重新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的融合,比如巴西出现了“食人主义”理念,它主张“吃掉”有特长的人来继承其特长,让这种特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巴西国宝级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的设计就融入了这种文化意识,比如他在设计中加入了巨大柱子,融合了欧洲建筑文化对肃穆权力的表现形式;早期葡萄牙人模仿中国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他提供灵感设计出了“青花瓷”壁画。

此外,拉美杰出建筑师们开始通过建筑设计中体现“人本思想”——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空间。

裴钊介绍,比如巴西另一位知名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洛查,他在富人聚集的高尚生活区设计自己住宅时,摒弃了通常采用的高围墙设计,他的房屋外形“扁平化”,在房屋下方更是有一条公共通道,可供行人穿行。

此外,他设计的巴西雕塑博物馆前广场立有一块巨大的遮阳板,“巴西的阳光很强烈,而遮阳板的设计让很多市民在此落脚休息、相互聊天”,裴钊说,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开辟出了一块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如果说尼迈耶时代的关注点在于国家——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来塑造国家形象,那么在达·洛查时期,拉美普遍进入城市化进程,设计师的关注点已转向城市居民。”裴钊说。

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也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拉美建筑设计师。“他负责社会住宅的设计,社会住宅是智利政府出资为贫困人群修建的社区。因为资金有限,这类社区都修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这也让其中的居民远离了工作机会,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沦为贫民窟成了这类社区的魔咒。而阿拉维纳则通过设计打破了这种魔咒。”

裴钊解释,阿拉维纳的做法是坚持在城市中修建社会住宅,用有限的政府资金修建面积更小的房屋,同时留下大片空地,未来居民经济条件改善可自行在空地上加建房屋。“他设计的社区不仅没有沦为贫民窟,反而实现了房屋升值,让社会住宅成功融入了城市。”裴钊说,阿拉维纳的设计为经济条件有限地区改善居民住房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编辑:陈一)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