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有幸保留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之一,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宁化县,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当地客家人历来重视族谱的修订与印制。宁化现有木活字近40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主要用于印制族谱。图为8月4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活字印刷术(宁化)”的代表性传承人邱恒勇的工作室内,仍然在使用的木活字。中新社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化木活字印刷的黄金时期,上百名木活字印刷技师活跃在宁化县各地及周边县市。随着科技的发展,修谱大多选择电脑排印,木活字印刷术在当地逐渐没落,技师纷纷转行。但也有不少技师选择坚守,并从新技术里找到新商机。图为8月4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内展示保存完好的清代木活字字盘。中新网
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活字印刷术(宁化)”的代表性传承人邱恒勇,14岁时跟随父亲学艺,几年后就能独立完成检字、排版、切纸、刷印等十余道木活字印刷工序,现为邱家第四代木活字传人。图为5月9日,邱恒勇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展示宁化木活字印刷流程——刻字。刻字是木活字印刷中最难的一道工序。首先,木头的材质要采用上好的棠梨木,步骤如同刻章一样,先要用毛笔将要雕刻的字反写在一个个模块上,再用雕刀雕刻成形,最后再把剩余的空白之处挖掉。中新社
作为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驻馆技师,邱恒勇屡屡前往上海、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参加展会,积极推介木活字印刷术;告别单一的线下修谱模式,积极开拓网上市场,转向木活字工艺品、书本印刷、经典文本印刷工艺品、个性印章等多元化发展,适应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让冷清的木活字重焕生机。图为邱恒勇在其工作室雕刻木活字所要用到的各种不同刻刀和工具。中新社
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首个印刷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在宁化设立;2016年,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设立……随之,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得以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焕发新的活力。图为8月3日,邱恒勇在自己的工作室整理字库。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在自己的工作室整理字库。中新网
5月9日,邱恒勇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指导参观者体验木活字印刷。近年来,邱恒勇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参加展览会,积极推介木活字印刷术,让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术。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前)和徒弟巫松根在雕刻客户定制的木活字。中新网
8月3日,邱恒勇在刻字。刻字在木活字印刷中最难的一道工序。首先,木头的材质要采用上好的棠梨木,步骤如同刻章一样,先要用毛笔将要雕刻的字反写在一个个模块上,再用雕刀雕刻成形,最后再把剩余的空白之处挖掉。中新网
8月3日,邱恒勇在木块上书写反字。写反字是刻字中的第一道工序。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左)和徒弟巫松根在雕刻客户定制的木活字。中新网
8月3日,邱恒勇(左)和徒弟巫松根在雕刻客户定制的木活字。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正在印刷《三字经》。木活字印刷的用料也很讲究。纸张用的是当地竹子做的玉扣纸,因为含有竹纤维,不易虫蛀、吸水性强、着墨清晰,保存的时间长达300年至400年之久。中新网
8月3日,邱恒勇正在印刷《三字经》。近年来,邱恒勇把现有的字库利用起来,印制一些古籍、诗集等,让木活字有新的生机。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展示刚印刷的《三字经》。近年来,邱恒勇把现有的字库利用起来,印制一些古籍、诗集等,让木活字有新的生机。中新社
8月4日,邱恒勇(右)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背景墙前向参观者介绍由他和弟子巫松根手刻的木活字。这张背景墙是由274个真实木活字排列出的版面,文字内容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活字印刷术的部分记录原文。中新社
8月4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内展示的清·光绪年间的族谱。中新网
邱恒勇雕刻木活字所使用的木材。木活字一般用梨木、柯木等木材雕成。中新社
8月4日,邱恒勇在工作室展示其运用木活字印刷术技艺创作的文创产品。中新网
8月3日,台湾青年在邱恒勇工作室参观木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活字。当日,2024年台湾青年客家文化研习营的营员们在宁化县参观,了解客家文化。中新社
8月3日,台湾青年在邱恒勇工作室参观木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活字。中新社
8月3日,邱恒勇在自己的工作室整理字库。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