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是中国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旅游市场的规范,黄河兰州段曾经随处可见运输货物的羊皮筏子数量逐年减少,从渡人载物的“刚需”转变成体验黄河风情的旅游项目。
羊皮筏子,是中国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旅游市场的规范,黄河兰州段曾经随处可见运输货物的羊皮筏子数量逐年减少,从渡人载物的“刚需”转变成体验黄河风情的旅游项目。筏子客牛强来自甘肃会宁,自16岁拿起划桨起,已经在甘肃兰州段的黄河上撑了27年的羊皮筏子。图为牛强带着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羊皮筏子承担着黄河两岸一代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使命,见证了黄河历史文化。作为筏子客,牛强认为他们仅仅是传承了老祖先留下来的手工艺。然而,制作保养羊皮筏子的高成本和繁琐流程让这门技艺越来越“孤独”。牛强介绍,从挑选五至六岁的公山羊开始,羊皮筏子的制作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制作完成后,还要定期进行灌水灌油灌盐和吹气保养。这项被甘肃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寥寥可数,43岁的牛强是最年轻的一位,年纪最大的已经90多岁。图为牛强带着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今年,牛强计划将制作羊皮筏子的完整流程用视频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图为牛强给羊皮筏子充气(9月5日摄)。新华社
牛强带着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牛强带着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牛强在维修保养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牛强在搬运羊皮筏子(9月5日摄)。新华社
兰州,来到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百年中山桥安静卧于母亲河畔,桥下随波漂流的,还有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图为游客乘坐羊皮筏子漂流。“新甘肃”客户端
河面平静时,羊皮筏子缓缓而行;波涛汹涌时,羊皮筏子破浪而来。“新甘肃”客户端
一条羊皮筏子入水,需要13个羊皮胎组成。“十三太保保平安”这句话,是黄河上筏子客给每一位存在疑惑的游客吃下的“定心丸”。羊皮筏子的制作技艺很难——从羊颈部开口,将整张皮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之后,便是尤为关键的加热羊皮、拔羊毛。恒定的温度下,通过加热羊皮,然后拔下羊毛,直至臭味“弥漫而出”。因此,还愿意坚守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愈来愈少。“新甘肃”客户端
初步工作完成后,通过外部、内部两次扎住头尾、肚脐、四肢,然后用嘴给羊皮里吹气使皮囊膨胀,这样既保证了湿度,又确保了吹好的皮囊圆圆鼓鼓。“食盐半斤+清水少许浸泡+半斤胡麻油”当完成这一步后,就是将皮的颈部、四肢用力扎紧,晒于烈日之下等到皮囊一般呈红褐色时,羊皮筏子也便制作而成。“新甘肃”客户端
72岁的张德宝有着说不完的话。张德宝是中国羊皮筏子非遗文化传承人,他出生于兰州市金城关,从小在黄河边长大。15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划板子,做起了筏子客。如今,50多年的光阴流去,张德宝也成为了给徒弟们传授技艺的老师傅,把自己的一生所爱,寄托在了这条羊皮筏子上。图为张德宝老人。“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