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印度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形象,庙堂之上,它是堂堂的神明,市井中,它是戏耍的对象。
北京《新京报》报道,新德里街头时常能看到舞蛇表演。只见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席地而坐,吹动手里的笛管,一条条蛇徐徐地从竹篓中显露身影,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摇摆身形,待到音乐静寂,则立刻缩回篓中。
印度的舞蛇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印度的舞蛇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宗教崇拜,这种宗教崇拜甚至比印度教等宗教还要古老,而印度的舞蛇文化便发源于此。这种对蛇的宗教崇拜曾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非洲部分游牧民族中十分常见。
印度祖先认为,蛇代表着死亡和之后的重生。蛇在成长的时候会经历数次蜕皮,这被视为死亡;每次在蜕皮后,蛇都会以全新的形象和新鲜的血肉出现,没有岁月的痕迹,仿佛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北京“中国日报网”报道,印度人眼中,蛇象征性爱的快乐和强大的生殖力,又代表死亡与重生,还是财神的化身。印度教众神中,毁灭之神湿婆的脖颈上常常缠着一条护法眼镜蛇;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将一条拥有1000个头的眼镜蛇作为床榻,其名舍沙,也是印度神话中的第一条蛇;另一位蛇神婆苏吉,身型硕大,在印度创世神话“搅拌乳海”事件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还有女蛇王摩纳娑,是婆苏吉的妹妹,当有人被蛇咬了,他们便会向摩纳娑祈祷,请她医治。
神蛇那伽,在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也是一种重要的神话生物。它最早出现在印度教经典中,既是自然生灵,又具有神性。
在佛教传说中,那伽最知名的故事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冥想成道时,天降大雨,那伽之王牟尼娑迦从水中升起,用巨大的蛇身围绕佛陀,用头盖为佛陀遮挡风雨。这象征着那伽对佛陀的尊敬与保护。那伽被认为是佛教圣地、佛塔或寺庙的保护者。许多佛塔下传说埋藏有那伽守护的珍宝。
每年8月是印度教徒祭拜蛇神的古老宗教仪式。蛇节当天,一些地方几乎人人手上都有一条蛇,有的人将蛇抱在怀里,不停地亲吻着;有的人将蛇缠绕在身上,年轻的女性甚至会把蛇系缚在肚脐间,将之作为美丽的“腰带”;小孩子只穿着短裤,赤裸着的身体上倒挂着八九条红绿斑纹相间的小蛇。而尽管这时候难免有人会被蛇咬伤、缠伤,但他们认为被蛇咬了或者被缠上了,预兆着今生今世无灾无病。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喀拉拉邦河沿岸,兰慕拉、乾帕库兰、科塔雅等地区传统的欧南节上,有一种有关蛇的吉庆活动——蛇船竞赛,这与中国的赛龙舟颇为相似,乘坐的船全部被装饰成了蛇的模样。船头是一个生动的蛇头,吐着红色的长舌。蛇船竞赛在当地被看作是每个村庄的大事,如若胜利,全村人都要庆功。
同样,与印度毗邻的尼泊尔也崇拜蛇。每年8月,尼泊尔都会举办蛇神节庆典,蛇神名为那伽,被视为河流统管者,地位如同中国神话中的龙王。眼镜蛇因外表与那伽相似,便被民众当作是那伽后裔。尼泊尔人认为向蛇祈祷能积福报,他们用酥油灯、牛乳、冰糖、鲜花甚至是血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