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东方寓意祥瑞,“Dragon”在西方寓意邪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
黑龙江作家金龙寿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龙起源于神话,是灵性的神秘生物,有蛇的身体、鱼的鳞片、鹿的角。《易经》云:“九五,飞龙在天”,古人认为龙是风雨的主宰,“真龙天子”是古代帝王的代称。在古代星宿中,守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方神灵中,青龙就属于龙的一种。《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云雨,为君物也”,龙在民间寓意吉祥好运、风调雨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龙赋》以龙喻德,表明龙启示着人们的智慧和品德。
明代起,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注意到龙文化,传教士金尼阁的侄子小金尼阁把龙译成Dragon。“Dragon”一词来源于古法语“Dragon”,而后者则是来自拉丁语“Draconem”,意为巨大的蛇。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龙的印象最早来自《圣经》,其中描述了一条大红龙,以邪恶形象示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北京《中国日报》指出,欧美文学家想象中的龙是顶级怪物,拥有堪称天花板的顶级战斗力。双翅一展开就能遮天蔽日,血盆大口一张就能喷出火焰。拥有这种技能的龙往往以恶龙的形象出现,飞沙走石为害人间,也特别喜欢从村民处搜刮财富囤积到洞里。所以欧洲神话中的勇士往往是屠龙者,干掉一条恶龙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取得财宝充盈自己的库房,在众望所归中成为一片土地的君王。
从生物学上来说,欧洲人想象的这种两个翅膀四条腿的Dragon更像是一种很高等很罕见的爬行动物。Dragon的头很像蜥蜴,尖牙利爪和皮肤上厚厚的疙瘩鳞片也都能从恐龙和鳄鱼身上找到原型。与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对应,欧洲有些神话本身就把蜥蜴和龙视为近亲。中国瓷器畅销全球,西亚工匠模仿时,常把中国龙画成Dragon。法国神父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提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
差异还在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发展等原因,倾向于将自然或其他力量妖魔化、邪恶化,来彰显和实现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是海纳百川、心存仁义、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华人要发现善美、懂得感恩。因此,“龙”象征中华儿女勤劳、善良、包容的世界观。
金龙寿认为,西方人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解源于文化象征和精神内涵的差异。有些专家学者就提出将“龙”翻译成“Loong”而不是“Dragon”,以此重塑中国龙的形象。伴随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世界各国对龙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渐变化。外国友人对龙文化从一无所知到心生好奇,发展到现在的认可喜爱,体现出中国龙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南京《扬子晚报》报道,“Loong”的最早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在翻译《论语》时,对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汉字进行了注音,其中对“龙”的注音便是“Loong”。在现代,“Loong”也并不是第一次被使用。中国第一块电脑CPU芯片“龙芯”的英文名就叫“Loongson”;功夫巨星李小龙的英文名,被译为Lee Siu Loong。
“Loong”虽然是个英文单词,但长得挺有汉字的味道,中间两个“o”就像龙的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加长”的“long”也能较好地在外形上描述“龙”或者“龙舟”的长条状外形。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也上新了“龙”的英文翻译,收录了词条“Chinese dragon(中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