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竟然不是龙?
发布时间: 1707389684723 来源:《北京晚报》 评论:0 发布时间: 1707389684723

在中国,龙王庙是最常见庙宇之一。《西游记》中龙王掌管四海,布雨时也常化龙形,然而,龙王其实不是龙,这是因为,龙王来自印度,因误译与中国龙混为一谈,致定位艰难。

《北京晚报》报道,唐代,龙与祈雨的关系变得密切,增加了投龙祈雨、画龙祈雨等。

投龙祈雨即“投龙简”,皇帝斋戒后,将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分称山简、土简和水简,在正月十五日(天官)、七月十五日(地官)、十月十五日(水官)时,投入水中。本是祈福,唐高宗始用来求雨。

画龙祈雨则是请名家画龙,唐玄宗曾让吴道子“图写镜龙,以赐法善(即道士叶法善,擅求雨)”。

唐代还会鞭打蝾螈,因它长得像龙,疑似龙的亲戚,方法是:“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又写作虵医,蝾螈的别名)四头,十石瓮二枚,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瓮前后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以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

唐代佛教祈雨开始盛行,唐太宗曾令天下僧尼每年正月和七月转经行道,唐廷常招高僧进宫中祈雨。五代时,雩祭(求雨的祭祀)已不在郊庙,而是转到寺院。

宋代多干旱,雩祭列为大祀。

唐宋时,祈雨中佛教元素增加,因东汉灭亡后400多年,大多数时间战乱,人民苦痛,创造大量的节日,多针对厉鬼,比如:十二月八日驱疟鬼、魍魉鬼和小鬼,他们是颛顼(上古五帝之一)的三个早死的儿子;七月七日吞红小豆,驱共工的“不才子”;正月初六送“穷鬼”,也是颛顼的儿子;九月九日悼丁姑,她活活累死,所以此日女性不劳动……

这些节日大多来自佛教,也有少数来自祆教(又称拜火教),比如人日(正月初七)奉火德星君。

随着这些节日普及,印度龙王被中国民众接受。

印度龙王的记载出自佛经,本名那迦,长身无足,原型是蟒蛇,译成汉语时,为便理解,直译成“龙”。

据学者沈梅丽在《古代小说与龙王信仰》中钩沉,那迦属畜生趣,人间行恶之人所化,归西方守护神水天领导后,成崇护佛法、降雨救济的好龙,在“天龙八部”中排名第二。

那迦与水关系密切,与中国龙近似。唐代时,出现了“四海龙王”的说法,并被道教吸纳,直到明代《西游记》,才有姓名,即“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龙王姓敖,可能源于水天“戴五龙冠,乘龟”,龟即鳌(敖)。

印度龙王“龙头人身”,与中国龙不同,学者苑利认为:“龙王的拟人化始于唐代,是印度文化影响的结果。在此之前,龙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是一种虚拟动物。”

太多外来文化因素,让民间搞不明白,龙王算几级“官员”。

苑利研究了山西河曲岱岳殿龙王庙中的五龙王塑像,发现它们戴的梁冠仅2至7道梁,而皇帝是24道梁,可见“龙王品级大致相当于五六品官员”。宋后历朝均将龙王列入国家正祀,民间有“龙王节”,“每逢赛社,必定有剧目演出”,但各地日期不同。学者沈梅丽认为,这导致“在民间信仰中,又存在着龙王神像的亦帝亦臣、亦佛亦王的糅合现象”。

皇家神话龙王,民间却未必当回事。据唐代小说《卢氏杂说》:“(黎干)造土龙,悉召城中巫觋舞于龙所,干与巫觋更舞。观者骇笑……弥月不雨……上闻之曰:‘丘之祷久矣。’命毁土龙,罢祈雨。”

责任编辑:陆金琵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