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何要赛龙舟?
发布时间: 1707188165592 来源:上海《文汇报》 评论:0 发布时间: 1707188165592

6月20日,广东广州天河区,珠江干流广场附近上演“龙船景”。中新社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是中国集祈福攘灾、祀神祭祖、娱乐聚饮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丰富的端午节俗体系中,“龙舟竞渡”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符号之一。中国南方地区形象地称之为“扒龙船”“赛龙舟”,这种通过“竞渡”的方式来达成祈年赛愿的古老风俗,体现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继承性以及华夏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

上海《文汇报》报道,关于“龙舟竞渡”起源之说,主要有三:一为拯救楚国诗人屈原,二为越王勾践操练水军,三为纪念浙江会稽孝女曹娥。三种假说中,龙舟或为灵媒,或为军用,或为忠孝,均是寄予精神的象征物与仪式的见证物。由于端午“龙舟竞渡”蕴含着“祗敬感德、祛祟逐疫,迎祥纳吉、祈祝丰收”等多重文化意涵与社会功用,故而历代的龙舟制造“穷极工巧,艺华技绝”,更集木雕、刺绣、彩绘、织锦、服饰、髹漆、建筑、彩扎、竹编、草编、彩塑、盆景、灯彩等多种传统工艺为一体,成为民间世代匠师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展示。

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吴越先民就已掌握独木舟与木桨的制作技术,在船身雕刻有龙形的独木舟成为“龙舟”的原形。1976年出土于宁波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羽人竞渡纹”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有头戴羽冠者的竞渡画面清晰而生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图像。

随着“龙”之形象逐渐为皇权所独享,龙舟遂成为皇家威仪的象征物。

唐代是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形成的一个关键期,“龙舟”从帝皇出游的专属让渡到民间竞渡狂欢。《旧唐书》中记载了端午时节“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疾进者为胜”,还描写了其制作的工艺“令以漆涂船底,贵其神速。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沾湿)”。

至宋时,中国的大多节俗趋向世俗化与生活化,端午节俗亦在此时得以固化与丰盈。此时,皇家龙舟形制仍追求豪华硕大,如蔡絛的《铁围山丛谈》中所述“金明池……其舟甚大……独铁费十八万斤,他物称是。盖楼阁殿既高,巨舰得重物乃始可运。”

与此同时,民间的龙舟竞渡则变得更注重竞赛的对抗性与形式的观赏性。陆游在《岁时杂记》中述:“刻舟为龙,服具彩绘一色,极其华侈,横江跳浪,便捷如龙,掷彩夺标,传为盛事”。

明代的端午竞渡不仅重视龙舟的祭祀,在娱神的同时更为凸显娱人的社会功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嘉靖官作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上,即刻划了一艘气宇轩昂行进中的大龙船。整件器物装饰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花纹细密,漆色沉穆,充分展现了明代工艺美术中龙船竞渡的风貌。

清时,龙舟上时兴百戏杂耍称为“斗龙舟”,更为竞渡增添了民众基础性与趣味性。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晚霞》中述:“五月五日,吴越(江浙)间有斗龙舟之戏……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坠。”

故宫博物院藏有的一艘清代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融合了民间龙舟的生动活泼与宫廷龙船富丽堂皇,形制上巧妙地“因料施艺,随形置景”,利用象牙的半弧外形,集雕、刻、镂、凿、透花、拼装等技巧于一景。龙舟酷似一条巨龙,通体鳞片纹,龙眼宝石镶嵌,龙须飘逸生风。船身镂置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参差有序。宫宇飞檐,斗拱累叠,花窗雕栏,旗幡飘扬。船舷与舱内人物百戏,或划桨竞棹,或舒袖广舞,或手摇羽扇,或扮仙练武,一派繁荣盛景之下寄寓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端午祈祝。

责任编辑:陆金琵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