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志愿者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Fuerte Apache,身穿米妮服装看望小朋友。中新网
【本报特约记者林飞2月11日报道】罗超西1991年来到阿根廷,是较早一批在阿根廷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华人。回忆起创业经历,他感觉自己始终是一艘汪洋中行驶的“小船”,中国和阿根廷关系友好交往,也就意味着“小船”有了更广阔的航行空间。
罗超西走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中国超市;中国餐厅、中国礼品店和洗衣店为当地人提供便利;“MADE IN CHINA”中国商品也丰富了阿根廷人的生活……“我在阿根廷生活了三十年,亲历了许多两国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故事。”
“中国牌楼”的背后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就是“唐人街”,这里聚集着诸多中国店铺和餐馆。在刚刚过去的中国春节,很多游客来此参观游览,他们也会在“中国城”牌楼下合影留念。
看到这样的景象,罗超西感到欣喜和骄傲,因为他是“中国城”牌楼最早的倡议者之一,全程参与牌楼的设计和建设工作。谈及初衷,他表示:“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人来此生活,创造了代表各种文化的建筑和艺术作品。我们想新建一个代表中国风格的牌楼,送给当地政府,表达我们的感情。”
罗超西介绍:“2007年,中国侨团向布市议会提出申请,要求在中国街入口,修建一座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古建筑牌楼。布市议会于2008年年底,立法批准了牌楼的建设许可……经过多方努力,一座充满中国元素的牌楼矗立在BELGRANO区的ARRIBENOS街头。”
牌楼一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分别用中西文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值此阿根廷建国200周年,谨以此牌楼献给美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伟大的阿根廷人民,以感谢阿根廷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移民的接纳和关爱”。罗超西表示,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随后也将ARRIBENOS街的两个街区,改造成步行街,并将这两个街区的路牌,换成了西语和中文两种文字。
回忆起在阿根廷生活的点点滴滴,罗超西感觉到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阿根廷“朋友”彼此相伴: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侨团在阿根廷首都联合国广场公园组织了大型焰火庆祝晚会,阿根廷民众和在阿华侨华人一起载歌载舞;2001年底,阿根廷遭遇了重大经济危机,中国侨胞积极捐款,将购买的物资发放给贫困家庭;2020年新冠疫情在阿根廷暴发时,当地侨团将购买的抗疫物资分多次赠送给医疗防疫部门、安全部队、移民局等,同时还在街头设立发放点,无偿发放给有需要的阿根廷人…
“中国制造”从无处不在且质量不断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罗超西刚来阿根廷时,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设让他印象深刻:“阿根廷的电话普及率很高,在70年代已经是25%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人们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
1993年,罗超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中国小商品进口和批发业务,他开始将中国的商品销售到阿根廷。从鞋业做起,他发现当时的阿根廷人非常喜爱中国的传统布鞋“老头乐”,当地人叫它“功夫鞋”,因其轻便舒适非常受欢迎。
“从鞋、玩具到瓷器等,中国种类繁多、精美实用的日用百货、装饰品和礼品,在阿根廷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罗超西不断摸索阿根廷人的喜好和需求,了解当地消费习惯和相关法律法规,选购优质商品,进口到阿根廷。“这艘‘小船’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灵活应对,慢慢行驶。”
罗超西感受最深的是,近年来来自中国的小型电子产品深受当地人喜爱。阿根廷人使用的电脑、手机及办公和家庭日用品中,“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且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和阿根廷地理距离相距遥远。三十年前,华侨华人打越洋电话每分钟要6美元左右,如今通过互联网语音和视频通话,连线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方便了侨胞与中国国内亲友的联系,也为中国和阿根廷的贸易和旅游往来提供了便利。”罗超西每年往返中国和阿根廷多次,他欣喜地看到,阿根廷红酒、牛肉和红虾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中国人对阿根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从阿根廷的足球、探戈到这里的自然风光。
罗超西眼中的“民相亲”与“心相通”,皆是生活日常,是平凡的“烟火气”,但他认为这才最打动人心。
(编辑: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