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观众在参观秘鲁安第斯文明展览。新华网
【本报特约记者丘秋7月30日报道】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16世纪中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首次穿越太平洋,开启了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及人文交往的历史。这一通道不仅架起了中拉贸易往来的桥梁,而且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400多年前往返于该通道运送丝绸、瓷器和白银的中外商人也许不曾想到,400多年后的今天,中餐、针灸、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在许多拉美国家广为流传,而桑巴、探戈、拉丁舞已成为不少中国人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
中拉文化交融的形态盎然于纸
“华夏文明与拉美古文明都具有多元化和多源性,二者都是多种文化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趋向调和适应与融合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认知对方的文明,到了解对方的文明、比对自己的文明,再到相融相济地促进双方文明的进步发展,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内涵。
一本《百年孤独》,曾经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拉丁美洲的窗口。随着中拉经济合作拓展与高层交往日益频繁,中拉关系发展迅速、不断升温。文化交流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绚丽的姿态全面展开。
尹鹏介绍,2013年起,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承办拉丁美洲及加勒比艺术季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有来自17个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近50位艺术家受邀到中国参展,并走进中国各地艺术院校、博物馆、美术馆,感受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
“当艺术家们再次拿起画笔创作时,中拉文化交融的形态盎然于纸。”在尹鹏看来,文化是达到沟通和理解的最直接方式,因为它可以跨越语言、意识形态、宗教以及种种差异。
世界的“中拉文化时间”
“在这个世界上,不同阶级、种族、肤色、信仰的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处?这是每个国家、每个团体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1941年,斯蒂芬·茨威格在《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成立中拉论坛,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73年后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拉领导人首次会晤给出答案。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地区开启了新的“中拉时间”。
习近平在访问巴西期间提出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热烈回应。
2016年3月起,数百场文化活动在太平洋两岸同时开启,涵盖演出、展览、论坛、电影展映、图书节、文明对话、人文交流、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在文化、艺术、文学、文物、电影、图书、传媒、旅游等领域展开广泛交流。
在尹鹏看来,“中国热”“拉美热”在那一年不断升温并推向高潮。其中,哥伦比亚艺术大师费尔南多·博特罗的雕塑和绘画等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观众总数超过100万人次,创下空前的观展纪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认为,“中拉文化交流年”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唤醒了中拉对彼此文化的兴趣,引导双方民众自觉地对彼此文化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欲望,这就是“中拉文化交流年”最重要的意义。
“文化交流让双方民众心灵相通,互相产生良好的信任,这对双方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也能起到软支撑的效果,可以提升中拉合作的质量,推动双方关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郭存海说。
“文化之船”永不停航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外艺术家虽难以亲赴彼岸,但文化交流却不曾停滞。今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两项目入围三星堆文化全球传播重点项目。
“未来两年将举办‘三星堆室内微缩彩灯光影全国巡展’,以‘彩灯展览+全球云共赏’、云展播、云互动的‘线下+线上’形式,传播和推广三星堆文化。另一重点项目——大型原创音乐剧《三星堆》,将以艺术的方式提取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核,打造“神游三星堆”的音乐之旅,让中国文物在世界舞台上活起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大型原创音乐剧《三星堆》将首先进行国内巡演。演出的同时,也将推出“探秘三星堆”线上大师课,以文化演出的视角解读古老神秘的三星堆,将“舞台、科技、古老、鲜活”等看似无关的词汇融合起来,多维度推广三星堆文化。
马尼拉大帆船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越来越多的“文化之船”正满载着中拉民众的心意和智慧扬帆远航,延续跨洋文明互鉴的旅程。
(编辑:言言)